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A.军功             B.门第

C.品德            D.才学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B.西周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从以下史书所载内容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后汉书·百官志》

(尚书令)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汉官仪》

尚书“无所不统”

《后汉书·百官志》

每朝会,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皆专席而坐

A.尚书参与中枢决策           B.尚书专权已成常态

C.皇权受到尚书制约           D.尚书令始设于汉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

A.雅典民主突破 “公民政治”的狭隘性

B.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初步成立

D.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第三、四等级的公民终日为工作、糊口而奔波忙碌,无暇参加正常的政治生活,到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雅典为马其顿征服。材料折射出

A.战争破坏了雅典等级制          B.雅典公民集体意识丧失

C.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烦琐           D.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公元前508年,雅典首席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一步实行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此举的主要意义在于

A.推动地方自治       B.保护选民利益

C.消除了贵族残余     D.发展了平民政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当几个人在一个特定事务上具有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和利益时,只有得到每个当事人的同意,他们的共同管理才能终止。这主要体现了

A.契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集体意识              D.分权意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689年3月,英国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B.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C.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A.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B.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C.证明法国人革命激情有余但治国能力远不如英、美

D.反映出法国忙于应付普法战争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共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              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

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              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62年上海的租界里,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出去,卖鸦片的洋行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不再建造小木屋,改建两三层的小楼,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但到了1864年下半年,新建房屋再次出现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甚至有人跳黄浦江了。当时上海租界楼市的这些变化,与哪一历史因素关系密切?

A.太平军的东征与失败                B.英法联军的入侵及其撤离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衰落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消长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胶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漫山遍野的茶树时称:“这里上万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开垦和栽种的”。修水县全县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对太平天国《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

A.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          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

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最早开始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 “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未“独裁”?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摘[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民主制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