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家”字的构成,最早使用这一词表示居住处所的是  

A.皇帝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②“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世计,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 (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D.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某个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责。既有相责,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又有相实”这一制度指(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元代的中书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博览会进行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00621,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26,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B.中国人民不屈斗争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广大地区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A.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          B.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C.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          D.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A.中国东北战场      B.中国华北战场

C.滇缅战场           D.太平洋战场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接折:军机章京将官员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述旨: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并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交发:皇帝朱笔改定奏折,军机处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封柜: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收柜题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军机处的主要工作(不得直接引用材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艘)

军舰总位(万吨)

飞机

(架)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战305)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