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甘肃定西通渭县马营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漫画:《我也是出于善意》。“善意”的真正含义是(    )

满分5 manfen5.com

单纯的经济援助

遏制苏联的力量

扶植和控制西欧

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的社会调查中,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了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第六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十豪,分田□。”正当同学们为文字及其书写年代争论不休时,有一同学又发现墙缝中有一张发黄的照片,模糊可见镰刀斧头的革命旗帜。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

A.红军斗争的见证                    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     )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     )

A.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      B.证明地圆学说

C.传播基督教             D.征服东方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愿望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决定投票权的主要依据是(    )

A.成员国人数的多少B.认缴资金的数额

C.成员国的综合国力D.成员国的外交关系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  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的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材料五: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经济政策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涉及哪四个方面的调整?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这种“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所取代?

(4)材料二、三中所提到的两种经济政策有何共同目的?

(5)材料四所述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利弊各是什么?

(6)根据材料五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国修建工程的目的有何不同?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