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河北保定市高三上期第一周周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满分5 manfen5.com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满分5 manfen5.com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2)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