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江西宜春市高二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D.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某学者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  )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该学者的观点以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 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法治”原则的是(    )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戏剧表现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后期(    )

A.城邦走向专制独裁        B.人民群众追求民生发展

C.喜剧充分发挥了娱乐功能        D.希腊物价暴涨、社会道德败坏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在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都享有民主权利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全体国民的民主

D.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部落,代替它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以曾经用诺克拉里试验过的只依居住地区来划分公民的办法为基础的。”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梭伦改革时期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查士丁尼在位时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未成年人的监护。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

A.社会公正和谐思想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人文主义精神                D.人生而自由意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其他思想主张有(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

A.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撰写的《常识》中认为英国政体是“君主政体暴政和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这两种“暴政的残余”分别体现在(  )

A.国王和上议院B.国王和内阁

C.国王和下议院D.内阁和上议院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  )

①主权在民的原则   ②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③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④联邦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

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

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编于唐初的《百行章》写道:“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温故知新,可以师矣。若不广学,安能知也?未游边远,宁知四海之宽?不涉丘门,岂知孝者为重乎?”该材料无法体现(    )

A.孔子教育主张的影响                B.儒家伦理的观念

C.“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D.理学思想的熏陶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

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

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  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

话题二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概括材料三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权利法案》和1875年宪法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8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