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一曰(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括号中应为[来源:学。

A.“封建亲戚”       B.“世卿世禄”     

C.“立子立嫡”       D.“敬天法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下相关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④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   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  D.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这一记载说明我国

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         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1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5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4分)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 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依据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5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