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年高中历史考前提分冲刺练三:中国古代精神文明(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

A.以法治国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克己复礼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西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中一位主张“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等,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解决统治官员所面临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理论  B.重实用

C.重民众  D.重实验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走向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的局面

B.可以用“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对其进行概括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梅兰芳为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