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安徽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C. “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甲丙对,乙丁错                  B.乙丙对,甲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大抵欧洲各国的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先首推周秦。”这是因为罗马法(  )

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 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C.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 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满分5 manfen5.com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出超

D.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一般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相当的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  )     

A.戊戌变法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电视剧《亮剑》成功地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该剧中人物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相同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它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且互相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平衡

C、全体公民的素质高低         D、革命的彻底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742年,辉格党领袖、内阁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因失去了下院多数的信任而被迫率内阁集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

A.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B.防止国家元首专制独裁           

C.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D.协调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面漫画反映了2003年3月美国开始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   )

满分5 manfen5.com

A.美国建立起了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建立起了反伊拉克同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人看了古代一幅著名绘画称:“恍然如入汴京,罩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画所描绘的商业和城市的状况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直接控制       B. 城市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C. 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   D. 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B.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C.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D.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苏美争霸与苏联解体              B.1989年东欧剧变

C.1990年两德走向统一             D.“日不落帝国”建立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  )

①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②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③认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

④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萦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三 :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四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4分)

(3)结合所学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6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2分)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7分)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18~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3分)

(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4分)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