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四川省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英国《权利法案》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书•文翁传》:“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上述材料表明

①汉景帝时开始在蜀设郡

②文翁从教育入手,来改变蜀郡落后状况

③汉代蜀郡创立选官的新型制度

④中央政府推广文翁管理"官学"的经验发展教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古代某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一顷,……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给农民

B.国家不再收回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世田

C.法令意在缓和古代土地兼并现象

D.该法令造成了地权与劳动者分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满分5 manfen5.com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 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 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到达的“西域”;《西游记》中玄奘取经中的“西天”;明清时期介绍的泰西技术、泰西制度中的“泰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地区?请你选出图中三地的代码:

满分5 manfen5.com

A.①②③     B.④③①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_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 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责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这一现象说明了:

A.科举考试使官员剧增    B.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行政效率降低               D.中央集权削弱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4分)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9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纳赀(买官)”,二是“任子(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三是“察举”,四是“征辟”。最有意义和影响的是“察举”。刘邦建国后,奉行“打天下者坐天下”原则,任用跟随自己的旧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科目很多,都以“德行”为先、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对策)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材料三 贞观初年,唐太宗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发榜时,他带着几个内侍,来到端门前,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高兴的对身边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为,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材料四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满分5 manfen5.com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请回答:

(1)据材料,秦汉时期的“任子”与先秦时期哪种选官制类似(3分)?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完备的表现有哪些(6分)?“德行”为先、“儒学”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思想文化政策(3分)?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分)?

(3)据材料四的图表,分析从科举制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6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