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河北冀州中学高三一轮检测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长孙无忌等人奉命修撰的《唐律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周制

C.庶出子弟不可能获得继承权              D.唐代在地方仍然实行分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这一制度较之西方所进行的依靠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官僚政治          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人柳冲说:(隋)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以科举取士剥夺了士族特权              B.王朝面临庶人僭政危机

C.士族与庶族社会地位变迁                D.秩序混乱,社会风气破坏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福建省漳浦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皇帝敕喻”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诒十年(1417年)正月二十七日。”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方机构的改革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太监与大臣的矛盾                      D.抗击倭寇的情况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D.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861年清政府设立抚夷局,局设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其办事人员及轮班入值方式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择满汉各二员作为总办,二员为帮办,办理奏折、照会、文移、关税等事。但它一直被视为一种临时性的机构,终晚清之世,君臣朝野之间,士大夫顾清议多耻于任职其间,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总理衙门任事者,独无年表。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清末的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遭遇不能表明

A.清朝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它有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一面,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

C.总理衙门后被改为外务部,结束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尴尬局面

D.其职权太过有限,且带有屈辱色彩,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迁《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抗争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井冈山道路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1954年以后

A.全国政协开始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2012年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B.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简称“两会”。“两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都是

A.通过选民选举其成员                    B.国家权力机关

C.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D.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15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论:“在古代雅典,尽管保证公民最大限度行使权利,但其始终存在一股‘违反’民主的潜流.”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轮番而治的管理方法                    D.实行陶片放逐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A.法制化           B.制约化           C.民主化           D.集权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仿造)起家的。”其“山寨”性表现在: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依据德国的联邦制                      D.受惠于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杰斐逊认为:“如果国内外一切政务,事无巨细,均集中在作为一切权力中心的华盛顿的话,一个政府部门对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牵制就成为无力的了,并且变为和我们与之分离的那个政府(指英国政府)同样的腐败和暴虐了。”在此杰斐逊意在强调

A.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         D.民主共和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能够印证该材料观点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其意在表明

A.当时三权分立流于形式                  B.立法与行政机关矛盾重重

C.三权分立无法防止专制                  D.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20世纪40年代,玛丽安被诬蔑为“厚颜无耻的妓女”。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A.法国自由民主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贵族的代表    D.法国女性的代表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钱嵊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对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各期各国总计=100)

年份

香港

日本及台湾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其他

1936

1.9

16.6

19.6

11.7

15.9

1.9

0.1

32.3

1947

1.8

1.7

50.1

6.9

/

1.2

0.3

38.0

(说明: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③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下图《被隔开的东西柏林》反映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直接产物

B.根源是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美苏“冷战”造成恶果

D.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有人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宁,还有人主张把列宁墓从红场迁出,甚至四处寻找沙皇的后裔,企图在俄罗斯恢复帝制。但此事最终因没有多少人响应而告吹。列宁墓仍然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该事件充分说明了

A.列宁作为引导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仍然受到民众的敬仰

B.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C.俄国民众对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不满

D.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法国大革命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旧势力的阻扰

B.反对专制主义是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致的目标

C.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性质迥异

D.法国大革命直接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亨廷顿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

B.基于单一文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国单极化的目标构建带来文明的冲突

D.多元文明的对话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世界秩序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材料二 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 “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个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

材料三 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十二月七日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在情势危急的内战中,国民政府仍试图进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于南京集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

(1)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5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表述着力点的差异。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6分)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4分)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罪 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

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和蛊惑青年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2分)

材料三: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分)材料四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2分)

材料四: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百度百科

(4)如将伯利克里时的雅典与当代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就民主的性质、范围和方式而言有何不同?(3分)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以竺培芬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以沈志恩为代笔的史学家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 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根据材料一,用史实对其中任意一派的史学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条理,史论结合。)(5分)

材料二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二元两极世界体系结构。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这种分裂与此前(16世纪以来)发生的纵向的发展性断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冷战史研究:后冷战时代的历史之鉴》

(2)根据材料二,“纵向发展性断层” 和“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分别指什么?(4分)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不是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却为西方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服务,同时促进第三世界融入第一世界,并且可能潜在的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化体系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冷战进行评价?请结合史实评价冷战。(3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