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避讳是一种古老的礼法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避帝王名讳为“公讳”,避父母名讳为“家讳”,避圣人名讳为“圣讳”。下列属于“公讳”的是

A.“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B.“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C.“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

D.“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史记》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材料不能反映

A. 君主专制的残酷性     B.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C. 秦政严苛             D. 相权已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提高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第三次开庭在1月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执行法律,杀头!’也是无济于事。……‘上帝拯救国王’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B.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C.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把《从军歌》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这表明

A.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B.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

C.法国人民建立共和的愿望强烈     D.共和政体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11年的大水灾几乎包括了沿江沿海所有的主要省份。……临时大总统刚上任,即表现出对灾民疾苦的极大同情和关切,表示:“本总统忝为公仆,实用疚心。”面对各地要求救灾款项的急电,他命财政部拨款,并同意向四国银行团借款赈灾。然而,南京临时政府面临各方面压力,没有条件切实解决救灾问题。此处所说的压力,主要是指

A.时间短促,财政困窘       B.战争未息,交通阻塞

C.满清未灭,无心赈灾       D.政权移交,无人理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某班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档案搜寻到一份对它们的研究课题很有价值的资料,这是一张1926年广州出版的《商报》。上载:“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为国保民之革命军”。他们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A.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 北伐军胜利进军

C. 人民军队的创建           D. 红军的战略转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它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它之前的200年,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落伍者。现代化之于中国,有梦却无路,是它的出现,让中国人的梦想逐渐有了清晰的“时间表”:用100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它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明中期,供应雇工饮食的旧规是,夏、秋一日两荤两日素;春、冬一日荤三日素。清初,雇工“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以前,大不同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推动

C.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社会动荡,人口减少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走官商结合之路

C.封建王朝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D.徽商虚伪的反映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在分析英国工业化起源时指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如果不是这些地球物理的偶然条件,我们更难想象(英国)早期如何突破有机经济的限制。”彭慕兰在此没有强调的是

A.浅层煤矿是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条件

B.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C.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煤炭的使用

D.煤矿的开采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突破作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固守自由放任

B. 实行政府干预

C. 走法西斯道路

D. 发展混合经济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以下哪一项不是列宁判断后的正确实践?

A.实行粮食税制度,农民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将部分国有企业租借给本国资本家经营

D.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以下为《申报》的部分大事记,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事

1918

安装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①近代科技为报业发展提供条件 ②《申报》公开支持中共开辟红色根据地 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残了中国新闻事业 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一定史料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以下为《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的部分,其中“春”比喻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C.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部署      D.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有史学家指出:“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该史学家实际是强调了

A.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居优势    B.全球化进程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仍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D.动荡局势的加剧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德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A.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观点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C.提倡“天下之法”,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老也等不来的人;剧中场景极为简单,暮霭的黄昏,阴沉沉、灰茫茫,荒野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只有一棵秃树。该剧中“等待”的寓意和场景的象征意义分别是指

A.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世界的空虚      B.社会矛盾的激化与人民的绝望

C.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活的贫困      D.个人主义膨胀和价值体系崩溃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兰克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动来说明他的1400—1800年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理论: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欧洲成为拿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文均摘编自费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太平洋丝绸之路真正的东端……在中国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叫做月港,这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由于沿海贸易的兴盛,它发展得非常的繁荣,被誉为小苏杭……它的商品是通过国内的商人运送到月港,然后通过月.港的外贸商人运到马尼拉去……所以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这个航线的货源就是来自中国。因为运送出去的中国商品第一位的是生丝,以及丝织品,另外还有比方说棉布、瓷器,其他一些中国的商品,但是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所以这条航线就叫做太平洋丝绸之路。

——摘自《“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材料三  (1907年,官员姚锡光)指出:“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海军与陆军相对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材料四  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使欧洲开始“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1分)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现象?(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姚锡光在海军建设方面的主要主张。(3分)结全所学知识,指出姚锡光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2分)

 

 

 

(4)据材料、图9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海洋”产生了哪些结果?(3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19分)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    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2002-11-08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   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04月08日 22:50  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3分)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5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7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