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江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其排列顺序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以次类推相配排列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试推算,中国近代史上“庚子赔款”的“庚子年”是公历哪一年

A.1895年           B.1898年           C.1900年           D.1901年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古希腊智者学派讨论的重点是

A.认识自然                    B.认识人和社会   

C.认识宗教                    D.传统神话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但丁——《歌集》             B.彼特拉克——《神曲》

C.薄加丘——《十日谈》         D.莎士比亚——《堂吉诃德》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世纪的德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该谚语反映出

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罗马教皇的副业在德国养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如下图所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要从源头上了解“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思想,我们最应该看:

A、《论法的精神》                B、《理想国》   

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C、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图出自柳公权之手的书法作品最有可能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沃尔夫在1935年写道:“(它)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他所指的著作是

A.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C.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IsaacNewon      B、JohnDalton       C、MichaelFaraday     D、AlbertEinstein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叙述,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的是: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③穷人是命运悲惨的弱者,富人则是被上帝选择的强者

④直接批判了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年)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达尔文所说的“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是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周髀算经》    D.《石氏星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

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C.赋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D.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郭沫若对哪部古典小说的高度评价 

A.《聊斋志异》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儒林外史》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非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说法应属于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以上文字可能出自

A.鲁迅            B.蔡元培          C.陈独秀          D.胡适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2005年版93页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10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二人的思想在哪个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之处?(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可能是谁的观点?(1分)其代表作品有哪些?(2分)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13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一                      图二               图三 望远镜与它的发明者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四 万能蒸汽机的诞生                  图五 耐用电灯的诞生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科技?(1分)发明者是哪个?(1分)

(2)图二是谁的作品?(1分)其绘画作品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

(3)图三当中的人物是哪个?(1分)图一、二、三反映的事件有什么联系?(2分)

(4)图四的机器是谁发明的?(1分)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5)图五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1分)这种动力为什么能够取代图四?(1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奉天

38

浙江

20

福建

10

广东

30

四川

17

吉林

9

江苏

25

云南

17

陕西

8

湖南

25

山东

15

广西

3

湖北

22

直隶

12

甘肃

1

河南

21

山西

12

贵州

0

江西

21

安徽

12

黑龙江

0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1分)其理由是什么?(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理由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