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江西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被称为瓷器大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瓷器输往国外    

B.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C.元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明清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销往亚、欧、非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有助于缓解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             D.鲁国的按亩收税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美洲450周年而发行了一枚邮票。该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主要在于             

A.发现了美洲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联系的整体

C.为西班牙王室带来巨大财富             D.是殖民扩张的开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                                           

A.明朝中后期         B.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实业救国           B.农业衰退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和“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思想解放的历程”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博鳌论坛的举办   

C.北京奥运会的举行                     D.重返联合国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李三同学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但他的邮册中有一张其它种类的票证(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质比较匮乏

D.改革开放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表是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加

11.9%

15.1%

4.6%

这主要是因为                                                           

A.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春天”  

B.周恩来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

C.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D.“文革”期间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办西式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从动力学角度考虑.莱特兄弟的飞机与下面的哪幅图最相似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对以下四份报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②与④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与④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C.新中国成立后,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舆论阵地

D.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互联网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报纸、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三媒介”

B.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D.有些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①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②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③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美国经济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注意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福利国家”,缓和了阶级矛盾

D.“新经济”的胜利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A.国家借助合理手段恢复发展经济 

B.极力发展工业,以解决就业问题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和阶级矛盾   

D.为解决30年代经济大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苏联领导人在其经济建设过程中进行过多次改革,下列领导人的改革中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据《信息日报》(2008-10-13)报道:位于泰和县的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项目获得了某个国际组织的l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支持。这个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下面的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欧共体发展到欧洲联盟,其发展之处包括                                   

①成员国数目增加                        ②一体化领域由经济开始转向政治

③货币一体化                            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关贸总协定       ②其成员国利益平等

③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④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挥的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两个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2分)

(3)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2分)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2年《罗斯福就职演说词》

材料二:2008年9月,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现在金融市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纪律约束。20国金融峰会上,英国首相布朗和美国总统布什也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秩序。

——《新华网》

材料三: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01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哪一年?(1分)当时美国的企图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特里谢希望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当前世界各国面对金融危机,强调加强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开幕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主要有哪些原因?(3分)

(2)列举:(3分)

宋朝的“四大名镇”中位于江西和湖北的分别是                  

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3)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因是什么?(1分)对我国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1分)

(4)作为90后出生的中学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向参加世博会的各国来宾介绍上海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较之改革开放前的变化。(5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变革促使一些国家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模仿和赶超的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多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我国的近代化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的标志?(1分)结果如何?(1分)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有何特点?(1分)对它应如何评价?(2分)

(3)在1956—1966这十年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了哪些探索?(3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有哪些主要的转变?(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