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安徽亳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如右图),其中扶犁的应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宋太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耒耕       C.铁犁牛耕       D.机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手工业有以下几种主要形态,主要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来自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以上几种都不是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清朝乾隆帝时设“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十三行”设在

A.天津        B.泉州       C.上海       D.广州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印度古里)病逝。60多年后一支来自欧洲的船队到达这里,开辟了一条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这支船队的指挥者是:(  )

A.哥伦布    B.达·伽马     C.麦哲伦     D.迪亚士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7、18世纪世界市场拓展,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因素中推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扩大

C.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D.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其主要目的是

A.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抑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C.扩大税源                   D.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自然经济的阻碍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民族资本家投资方向转向商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这段话反映当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

B.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正确地调整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

D.党和政府要加快建设步伐,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对一座城市给出了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依据提示,这座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福州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按手印,表明了

A.十年文革的结束            B. 改革开放的开始

C.中国农民勇于创新          D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生活情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 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西装       B. 辛亥革命后,农村大多女子依旧缠足

C. 戊戌变法期间,已经使用公元纪年   D. 在民国初年,广大的农村未能广泛使用洋火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古代小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今天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实现了。下列历史事物中能体现“顺风耳”传说的是

A.高速列车   B.火星探测器    C.手机    D轮船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互联网与其它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信息量丰富                      B.文字、图像、声音兼备

C.高度互动,双向交流              D.时代性最强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B.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

C.高利润与低消费矛盾激化    

D.股份狂跌,股市崩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B.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C.更好地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            D.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戴高乐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他看到了传统经济的弊端      B.他的言论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内涵

C.他主张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    D.他主张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20年,苏俄一位农民想在车站出售一部分粮食,被政府相关人员发现后,结果是

A.受到表彰鼓励                B.被上缴没收

C.被指定到市场销售            D.不管不问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对“斯大林模式”的准确理解是

A.由斯大林领导建立的制度             B.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的社会主义制度

C.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中建立的制度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C.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D.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后,美国为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推行怀特计划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推行冷战政策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宗旨是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促进贸易自由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8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英国做为最早的现代化国家,其发展引领世界潮流,也给予各国经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在英国发生?……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都在阐述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唐晋《大国崛起·从“快乐英格兰”到“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是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竞增加了6倍多……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泰晤士河悲剧: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多次爆发霍乱,夺取了不下4万人生命。1858年,伦敦到处是硫化氢难闻的气味,以至于英国国会大厦的窗户都用浸过消毒剂的床单挡上了。

材料四: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材料一提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还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三中,反映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哪两个突出的问题?造成哪些消极影响?(6分)

 

 (3)在“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过程中,19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近代化的变化?(4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4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4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4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材料2 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2005年12月13日正式在香港举行,反对世贸大型活动,当天下午二时许在维多利亚公园集合,逾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示威者齐集在维园球场内,包括约十名韩国农民,部分示威者穿起民族服饰,带备各式各样的工具,例如写上反对世贸的红色大气球、形象丑陋的蜘蛛模型、写着反对世贸标语的各式横幅等,为集会和游行增添色彩气氛。集会为时一个多小时,下午三时十五分左右,游行队伍在穿上黄色背心的纠察带领下,和平有序地离开维园,经轩尼诗道游行至政府总部。

                                                     ——网络新闻

材料3  反经济全球化示威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反经济全球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如果你是一位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你应从哪些方面来劝说本国人民退出反经济全球化运动?(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