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一定的观念意识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回答以下2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

180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 000

105 000

85 277

1880

373 000

169 000

144 000

1890

617 000

224 000

269 000

1900

790 000

284 000

320 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国际关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回答以下3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对图7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国际联盟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

B 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二、材料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4分)你怎样评价?(2分)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天津卷)(精品解析))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