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15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标语:“减少污染———行动起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为防止食品变质,加入大量的防腐剂 D.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表示正确的是 A.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CO2分子的比例模型: C.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CH3CH2OH D.中子数为2的氢原子符号:12H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与有机物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甲烷、苯、乙酸乙酯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C.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发生盐析现象 D.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鉴别地沟油与矿物油
|
4. 难度:中等 | |
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L 0.1 mol·L-1氨水中含有0.1 NA个OH- B.1 mol S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C.1 mol—OH (羟基) 与l mol OH-均含有10个NA e-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四氯化碳中含有NA个分子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与铜在加热下反应,硫酸只表现氧化性 B.钠与钾合金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 C.为保护海船的船壳,常在船壳上镶入锡块 D.单晶硅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MnO2+4H++2Cl- B.碳酸钠溶液用作洗涤剂的原理:CO32-+2H2O C.用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D.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取氢氧化铝:Al3+ + 3OH- ==Al(OH)3↓
|
7. 难度:困难 | |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丁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碱 C.反应①②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③一定是化合反应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相关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测定氯水的pH:用pH试纸 B.探究Fe3+ 性质:在FeCl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C.鉴别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用激光笔照射 D.鉴定无色溶液中含有SO42-:用硝酸酸化的Ba(NO3)2溶液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1装置: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B.图2装置:加热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制取乙酸乙酯 C.图3装置: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过氧化氢溶液 D.图4装置: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
|
10. 难度:中等 | |
某pH = l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I- B.K+、AlO2-、Cl- C.Cu2+、SO42-、NO3- D.NH4+、SO42-、Br-
|
11. 难度:中等 | |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NO(g)+CO(g)= 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其它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ΔH变大 B.及时除去二氧化碳,正反应速率加快 C.降低温度,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D.若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
|
12. 难度:中等 | |
室温时,pH = 11的稀氨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升高温度,Kb、Kw均增大 B.用稀盐酸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7 C.加水稀释,c(NH4+)·c(OH-)增大 D.加入pH = 11的NaOH溶液,NH3·H2O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
13. 难度:中等 | |
往含Cl-和I-的稀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SP (AgCl) < KSP (AgI) B.c( Cl- ) :c( I-) = 3 :2 C.m( AgCl ) :m( AgI ) = 2 :3 D.a~b段产生黄色沉淀
|
14. 难度:中等 | |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吸收SO2,并制取硫酸和烧碱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反应式:SO2 + 2H2O - 2e- == SO42- + 4H+ B.b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离子交换膜c为阳离子交换膜 D.气体W为氧气
|
15. 难度:困难 | |
在25℃时,H2R及其钠盐的溶液中,H2R、HR-、R2-分别在三者中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2R是二元弱酸,其Ka1=1×10-2 B.当溶液恰好呈中性时,c( Na + )=2c ( R2- ) + c( HR- ) C.NaHR在溶液中水解倾向大于电离倾向 D.含Na2R与NaHR各0.1 mol的混合溶液的pH=7.2
|
16. 难度:中等 | |
(12分)X、W、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X的2倍,X、W、Y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Y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列举一个事实证明Y、Z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W的最高价氧化物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 H3XO3 ) 是一元弱酸,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结构简式: X (OH)3 + H2O (5)已知25℃: 写出Y的氢化物与钾盐KA溶液(A-表示酸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在烧碱溶液中,以W单质和NiO(OH)(氢氧化氧镍)为两极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写出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
|
17. 难度:困难 | |
(11分)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I.2014年5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苯、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1)苯的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2)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甲烷、乙烯、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 ①CH4(g) +2O2(g) === CO2(g) +2H2O ( l ) ΔH= - 890.3 kJ·mol-1 ②C2H4(g)+3O2(g) === 2CO2(g) +2H2O ( l ) ΔH= - 1 306.4 kJ·mol-1 ③2H2 (g)+O2 (g) === 2H2O ( l ) ΔH= - 571.6 kJ·mol-1 则2CH4(g) ===C2H4(g) +2H2 (g) 的 ΔH = 。 Ⅱ.甲烷的传统转化利用,第一步制取合成气(CO、H2),第二步用合成气制取甲醇(CH3OH)、二甲醚(CH3OCH3)等。 (4)某温度下,将1mol CH4和1 mol H2O(g)充入容积为0.5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H4(g) +H2O(g)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其平衡常数K=27。 ①CH4的平衡转化率 = 。 ②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CH4的平衡常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气发生如下两个主要反应: CO(g)+2H2(g)=== CH3OH(g) ΔH= -90.1kJ·mol-1 2CO(g)+4H2(g)=== CH3OCH3(g) + H2O(g) ΔH= -204.7kJ·mol-1。 仅根据下图,选择该条件下制取甲醇的最佳温度为 。
|
18. 难度:压轴 | |
(16分)磷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直链聚磷酸是由n个磷酸分子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的,常用于制取阻燃剂聚磷酸铵。 ①写出磷酸主要的电离方程式: 。 ②n越大,直链聚磷酸铵的水溶性越 (填“大”或“小”)。 (2)在碱性条件下,次磷酸盐可用于化学镀银,完成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由工业白磷 (含少量砷、铁、镁等) 制备高纯白磷 ( 熔点44℃,沸点280℃),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①除砷过程在75 ℃下进行,其合理的原因是 (填字母)。 a.使白磷熔化,提高反应活性 b.降低白磷的毒性 c.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硝酸分解 d.适当提高温度,增大反应速率 ②生产过程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行,其目的是 。 ③除砷过程中,合成洗涤剂起到 作用。 ④硝酸氧化除砷时被还原为NO,写出砷转化为砷酸的化学方程式: 。 氧化相同质量的砷,当转化为亚砷酸的量越多,消耗硝酸的量越 (填“多”或“少”)。 ⑤某条件下,用一定量的硝酸处理一定量的工业白磷,砷的脱除率及磷的产率随硝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如图,砷的脱除率从a点到b点降低的原因是 。
|
19. 难度:压轴 | |||||||||||||||||||||||||
(16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的主要过程: (1)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为:HCOOH(甲酸) a.将甲酸滴入浓硫酸 b.将浓硫酸滴入甲酸 c.将甲酸与浓硫酸混合后加入 (2)请按合适的顺序连接好以下装置:甲→( )→( )→( ) (3)丙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4)实验将近完成时,熄灭装置甲、乙、丁中酒精灯的先后顺序为 。 (5)为了探究影响反应产物的外界因素,在Fe2O3,与CO反应部位,该小组同学分别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进行了两次实验,结果如下:
①甲同学猜想黑色产物中可能含有碳单质。乙同学排除了该可能,他提出的两种理由是: 、 。 ②丙同学查找资料发现,Fe3O4也能被磁铁吸引,对黑色产物成分提出以下三种假设:i.全部为铁;ii. ;iii. 。 ③通过进一步定量实验,黑色产物所含元素组成和质量分数如下:
样品I的成分及质量分数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