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仪器:①烧杯 ②坩埚 ③蒸发皿 ④试管 ⑤烧瓶,用酒精灯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是 A.②④ B.①⑤ C.③④ D.①③
|
2.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浓硫酸的贮运罐应贴的标志是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到玻璃棒,其中作用相同的是 ① 过滤 ② 蒸发 ③ 溶解 ④ 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④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至少有两处错误的是
|
5. 难度:简单 | |
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在容量瓶外壁上应标注温度和容量;②不宜贮存溶液;③不能用来加热;④使用之前要检验是否漏水。上述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过滤中,发现滤液浑浊时,需重新过滤 B.蒸发结晶时,加热至只剩余固体时,才停止加热 C.制蒸馏水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D.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7. 难度:简单 | |
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已部分变质,某同学先取2 mL试样于试管中,而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加入过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B.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C.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D.通适量CO2气体,观察现象
|
8. 难度:简单 | |
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个氧气分子与NA个氖气分子的质量比是8:5 B.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11.2 L CO2与常温常压下8.5 g NH3所含分子数相等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溶液中,c(Na+)最大的是 A.0.8 L 0.4 mol/L的NaOH溶液 B.0.2 L 0.15 mol/L的Na3PO4 C.1 L 0.3 mol/L的NaCl溶液 D.0.1 L 0.5 mol/L的NaCl溶液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 mol N2的质量为28 g/mol B.OH−的摩尔质量为17 g/mol C.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 g D.l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主要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主要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
1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化学家对氧化锆的化学式有争议。后经化学实验测定,锆(Zr)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91,其氯化物蒸气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H2密度的116~117倍。试推断与锆的氯化物价态相同的氧化锆的化学式为 A.ZrO B.Zr2O C.Zr2O3 D.ZrO2
|
13. 难度:简单 | |
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V L,欲使其浓度变为4 mol/L,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通入标况下的HCl气体44.8 L B.将溶液加热蒸发浓缩至0.5V C.加入10 mol/L盐酸0.6V L,再将溶液稀释至2V L D.蒸发掉0.5 L水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O2和C2H4 B.等体积等密度的CO和C2H4 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 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O2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项中,符合安全操作要求的是 A.在加油站内拨打手机 B.闻氯气的气味时,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C.为了节约药品,锌与稀硫酸一开始反应,就做氢气点燃实验 D.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B.除去NaOH固体中混有的Ca(OH)2:通入过量CO2,过滤、洗涤、干燥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CuCl2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少量的铁:加稀硫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17. 难度:简单 | |
意大利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分子,其化学式为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O4分子由两个O2分子构成 B.O4是一种单质 C.等质量的O4和O2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D.O4是一种化合物
|
18. 难度:简单 | |
在等体积的NaC1、MgCl2、A1Cl3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且等物质的量量浓度的AgNO3溶液,恰好都完全反应,则以上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2:3 B.3:2:1 C.1:1:1 D.6:3:2
|
19. 难度:简单 | |
(7分)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由Na2SO4、CaCO3、KCl、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取样进行如下实验: I.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II.向I中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溶解,并生产无色气体。 (1)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 ,一定存在 。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简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
20. 难度:简单 | |
(12分) (1)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11.2 L的NH3中约含有 个分子、含有 个质子。 (2)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H2S)的体积比为 。同温同压下,若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它们的体积比为 。 (3)在某温度时,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在一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两种气态单质,此时密闭容器中气体分子总的物质的量增加了75%。则A单质的一个分子中有_____个A原子,AH3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1. 难度:简单 | |
(10 分)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图1装置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 ①甲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②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其方程式分别是: 2NaHCO3
NH4HCO3
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CO2的理由是 。 (2)图1中装置B虽然操作简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2中选取 (填序号)取代B中的单孔塞,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
22. 难度:简单 | |
(9分) I. 某氯化钠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的硫酸钠和碳酸钠杂质,按下列流程进行净化,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步骤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是 。 II.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单质碘(I2)的流程如下: (1)①~⑥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2)步骤⑤所使用的玻璃仪器名称是 ,选择的有机试剂可以是 。 A.酒精 B.四氯化碳 C.醋酸 D.苯 (3)步骤⑥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并回收有机溶剂,还需要经过蒸馏(如下图所示)。冷水的流向为 到 。(填A、B)
|
23. 难度:简单 | |
(14分)I.实验室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21.2%的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晶体 g。 (2)用托盘天平和小烧杯称出碳酸钠晶体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下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在操作时犯了一个错误是 。实际称量的碳酸钠晶体质量为 g。 II. 实验室要配制2.5 mol/L 的稀硫酸溶液90 mL,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量取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 mL。 (2)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缺少的仪器是 。 (3)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其他操作都正确,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 B.洗涤量取浓H2SO4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C.稀释硫酸时,有溶液溅到桌面上 D.没有洗涤稀释硫酸的烧杯和玻璃棒 E.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标线 F.容量瓶不干燥 (4)从容量瓶中取该溶液40 mL,与5 mol/L的NaOH溶液 mL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c(Na+)= (忽略溶液混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
24. 难度:简单 | |
(10分)实验室有CuO和铜粉的混合物。要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 g)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用下图所示仪器装置制取H2,再用H2还原CuO,最后根据样品质量的减少和无水CaCl2质量的增加来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 (1)仪器中装入的试剂:D 。 (2)操作“①打开A的活塞”和“②点燃E处酒精灯”应该先进行的是 (填序号),在这两步操作之间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 (3)若实验中有部分CuO被还原为红色的Cu2O,对实验的影响为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4)若测得的原质量为a g的硬质玻璃管(E),反应后质量变为b g;U型管实验后质量增加n g,由以上数据可以列出计算氧化铜质量分数的两个不同计算式: 计算式1: ;计算式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