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名词中,不属于物理量的是( ) A. 长度 B. 质量 C. 摩尔 D. 时间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在试管上方 D.给盛有1/4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澄清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氧 ⑥KClO3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
6.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所示的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能防止倒吸的有(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科学家已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3,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具有相同的是( ) A.原子数 B.分子数 C.体积 D.物质的量
|
8. 难度:简单 | |
实验中需2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和称量Na2CO3的质量分别是 ( ) A.1000mL,212g B.1000mL,201.4g C.任意规格,572g D.500mL,286g
|
9. 难度:简单 | |
将12mol/L的盐酸(ρ=1.19g/cm3)50mL稀释成6mol/L的盐酸(ρ=1.10g/cm3),需加水的体积为( ) A.50mL B.50.5mL C.55mL D.59.5mL
|
10. 难度:简单 | |
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气体摩尔体积比乙的气体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
11. 难度:简单 | |
在0℃和101 kPa的条件下,将4.00 g 氩气、1.40 g 氮气和1.60 g 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 ) A.35倍 B.17.5倍 C.7倍 D.14倍
|
12. 难度:简单 | |
在等体积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AgNO3溶液,恰好都完全反应,则以上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A.1:2:3 B.3:2:1 C.1:1:1 D.6:3:2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B.可以用丁达尔现象区别胶体与溶液 C.胶体和浊液不能透过滤纸而溶液可以 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钠溶液能够出现沉淀
|
14. 难度:简单 | |
质量为1g的H2O中含m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 ) A.m/9 B.9m C.2m D.m
|
15. 难度:简单 | |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NH4+ 所含质子数为10NA B.10克氖气所含原子数约为6.02×1023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的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A
|
16. 难度:简单 | |
同温同压下,3体积A2气体跟1体积B2气体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C气体,则它的化学式是( ) A.A2B B.AB2 C.BA3 D.B3A
|
17. 难度:简单 | |
质量分数2w,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后,质量分数变为w,物质的量浓度变为c2,则c1 ( ) 2c2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
18. 难度:简单 | |
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 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 mol H2SO4、y 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为( )mol·L-1 A.(y-2x)/a B.(y-x)/a C.(2y-2x)/a D.(2y-4x)/a
|
19. 难度:简单 | |
Fe(OH)3胶体的制备: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mL~2mL饱和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0. 难度:简单 | |
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食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教材中“粗盐的提纯”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盐溶解后要除去上述可溶性杂质需加入过量的除杂试剂,加入的除杂试剂依次为(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填一种顺序)然后再进行过滤等操作。 (3)写出(2)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除杂后蒸发前溶液中有无SO42-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难度:简单 | |
欲用98%的浓硫酸(g=1.84g·cm-3)配制成浓度为0.5mol·L-1的稀硫酸500ml。 (1)选用的仪器有: ①量筒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2)下列各操作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量筒量取浓H2SO4 B.反复颠倒摇匀 C.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洗涤所用仪器2至3次,洗涤液也转入容量瓶中 E.稀释浓H2SO4 F.将溶液转入容量瓶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 ②浓硫酸稀释后在转入容量瓶前应____________,否则会使浓度偏____________。 ③定容时必须使溶液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俯视会使浓度偏___________。
|
22. 难度:简单 | |
已知乙醇的沸点为78.3℃,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且在78.15℃时与水可形成95.57%的恒沸混合物(即水和酒精可同时挥发)。酒精中的水可加入生石灰除去,反应如下:CaO+H2O=Ca(OH)2,CaO和Ca(OH)2均不溶于酒精,加热也难挥发。 某化学活动小组要用35%的酒精制取无水酒精,设计了如下四个方案: 方案一:对35%的酒精直接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二:向35%的酒精中直接加入生石灰,然后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三:用CCl4对35%的酒精进行萃取,然后对酒精的CCl4溶液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四:先对35%的酒精蒸馏得95.57%的酒精,再加入生石灰,然后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请对四个方案进行评价,回答下列问题: (1)最好的方案是__________,错误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方案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牛角管、锥形瓶、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3. 难度:简单 | |
水蒸气通过的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O 和 H2,还有 CO2和水蒸气等.现利用下图中提供实验装置,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 和 H2.(A中加热装置在图中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 C装置的用途是 (2) 仪器 E 中需加入的试剂是 (3) 仪器 F 中需加入的试剂是: ,其目的是 (4) 装置F和G的位置能否颠倒 ,(填“能”或“否”)理由是 (5) 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 CO 的实验现象是 (6) 有人认为该实验装置存在一个缺陷,你认为这个缺陷是
|
24. 难度:简单 | |
(1)在标准状况下,气体A的密度为1.25g/L,气体B相对于氢气的密度为21, 若8.96LA和B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3.44g,则混合物中A与B的体积比为 。 (2)同温同压下的SO2与氦气,若质量相同,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若体积相同时,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 。 (3)将炭粉与wg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经高温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初始温度,测得反应前后压强分别为Po、P.已知:P=nPo,加入炭粉质量xg与n的变化关系如图。 ①n的最小值为 ,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 g。②n的最大值为 ,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 g。③若实验测得n值为a,则容器内CO2和CO的体积比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