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浙江省高一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 mL 1 mol·L-1AlCl3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50 mL 3 mol·L-1氯酸钠溶液    B、75 mL 3 mol·L-1氯化钙溶液

C、150 mL 3 mol·L-1氯化钾溶液    D、50 mL 3 mol·L-1氯化镁溶液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

B、乙烯(C2H4)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 g混合气体中含有2NA个氢原子

C、1mol Na2O2固体中含有NA6ec8aac122bd4f6e

D、将含0.1 mol氯化铁的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取0.1NA个 Fe(OH)3胶体微粒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数一定相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若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一定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可以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高锰酸钾溶液中获得高锰酸钾晶体

C、过滤时,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烧杯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SO4 = 2H+ + S6+ + 4O2-         B、H2CO3 = 2H+ + CO32-

C、Ba(OH)2 = Ba2+ + 2OH-           D、Na2CO3 = Na2+ + CO32-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某课外探究小组只领取下列仪器或用品:铁架台、铁圈、铁夹、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蒸馏烧瓶、火柴、滤纸、漏斗。只应用上述实验仪器或实验用品,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A、 蒸发        B、 萃取        C、 过滤        D、 蒸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L

A、6ec8aac122bd4f6e         B、6ec8aac122bd4f6e       C、6ec8aac122bd4f6e       D、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关于O2与O3气体,下列比值一定为2:3的是  

A、若两种气体所占体积相同,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

B、若温度及压强相同,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

C、若两种气体原子数相同,两种气体的质子数之比

D、若两种气体的质量相同,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同温同压下,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B、甲气体所占体积比乙气体所占体积大

C、甲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相对分子质量小  D、甲气体摩尔体积比乙的气体摩尔体积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把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a L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b mol NaOH的溶液并加热,恰好把NH3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c mol BaCl2才能使SO42完全沉淀,则原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6ec8aac122bd4f6e     B、6ec8aac122bd4f6e   C、6ec8aac122bd4f6e      D、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CH4②3.01×1023个HCl③13.6gH2S④0.2molNH3,下列对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表示不正确的是   

A、体积      ④<①<③<②     B、密度      ①<④<③<②

C、质量      ④<①<③<②     D、氢原子数  ④<②<③<①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同温同压下,某容器充满O2重116 g,若充满CO2重122 g,现充满某气体重124 g,则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4                     B、28              C、32               D、48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物质的量是浓度为c1 mol/L和c2 mol/L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已知2 w1=w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已知氨水的密度小于纯水的密度)

A、2c1=c2            B、2c2=c1          C、c2>2c1         D、c1<c2<2c1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有Na2CO3、AgNO3、BaCl2、HCl及NH4NO3无标签溶液, 为鉴别它们,取四只试管分别装入一种溶液,向上述四只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有三只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AgNO3溶液

B、全部若没有什么现象变化时,后加的是NH4NO3溶液

C、一只试管出现气体,两只试管出现沉淀时,最后加入的是HCl溶液

D、若只有两只试管出现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可能是BaCl2溶液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0C时,会放出CO2气体。

B、200C,100g水可溶解34.2gKCl,此时KCl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

C、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

D、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强的纯氧,100g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质量为20 g。此混合气体中C和O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4     B、4∶3    C、2∶1     D、1∶2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正确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所以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仪器合理的是    

A、用100mL的量筒量取18.8mLNaOH溶液  B、用瓷坩埚加热熔融NaOH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g氯化钠        D、用100mL容量瓶配制70mL0.1mol/L盐酸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已知某KOH样品中含水7.62%,含K2CO3 2.23%,含KOH 90%。现将1.00g 样品加入46.00mL 1.00mol/L的盐酸中,过量的酸用1.070mol/L KOH溶液中和。蒸发溶液,蒸发到无水时,可得的固体的质量

A、3.00g    B、  3.43g        C、4.50g              D、无法计算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气体X可能是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对气体X的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Br,一定不含CO2   B、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C、一定不含CO2、Cl2           D、可能含有CO2、Cl2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某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都是气体.分解方程式为2A(s)= B(g) + 2C(g) + 2D(g).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7d                   B、5d                   C、d                     D、2d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8分)现有A、B、C、D四瓶溶液,它们分别是NaCl(0.1mol∙L-1)、HCl(0.1mol∙L-1)、NaOH(0.1mol∙L-1)和酚酞试液(0.1%)中的一种。有人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把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各取溶液少许两两混合,据现象不同分成两组;

②取一组混合液,不断滴入另一组的一种未知溶液,根据现象不同可鉴别出A和B两种溶液;

③再取已鉴别出A溶液2mL, 滴入3滴未知C溶液,再加入D溶液4mL,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显颜色变化;

综合以上实验可知,A、B、C、D溶液分别是:

A           ;    B           ;    C           ;   D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2分)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可选择_________  或_________仪器。

(2)操作②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6ec8aac122bd4f6e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8分)(1)写出下图中序号①~④仪器的名称: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2)仪器①~④中,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              。(填仪器序号)

(3)分离碘水中的碘应先选择装置      (填装置序号) 进行操作A,再选装置进行           操作。进行操作A时,需在碘水中加一试剂,在选择试剂时,下列性质你认为哪些性质是必需的:                  (填序号)。

①常温下为液态  ②I2在其中溶解程度大  ③与水互溶程度小  ④密度要比水大

(4)右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浓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现用该浓硫酸配制480 mL 1 mol/L的稀硫酸。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可供选用的仪器有:

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 药匙;⑤量筒;⑥托盘天平。

请回答下列问题:

a.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b.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有                               (写仪器名称);

c.经计算,配制480 mL 1 mol/L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       mL,量取硫酸时应选用        mL规格的量筒;

A.10 mL    B.50 mL     C.100 mL    D.200mL

d.对所配制的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其浓度大于1 mol/L,配制过程中下列各项操作可能引起该误差的原因有 (     )     。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刻度线取浓硫酸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

C.将稀释后的稀硫酸立即转入容量瓶后,紧接着就进行以后的实验操作

D.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

E.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F.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处

 

四、填空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0分)某混合物的水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Mg2、Fe3、Al3、NH4+、Cl、CO32和SO42。现每次取10.00mL进行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入足量NaOH后加热,收集到气体0.672L(标准状况下)

③第三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63g,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剩余4.66g。

请回答:

⑴.c(CO32)=______。

⑵.K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若存在,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若不存在,则不必回答第2问)。

⑶.根据以上实验,不能判断哪种离子是否存在?若存在,这种离子如何进行检验?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6分)用31.6g KMnO4氧化密度为1.19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反应方程式如下:2KMnO4 + 16HCl = 2KCl + 2MnCl 2+ 5Cl 2  + 8H2O

⑴ 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⑵ 有                   mol HCl被氧化?

⑶ 产生的Cl 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