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质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 硅酸是挥发性酸 C. 硅是构成矿物与岩石的主要元素 D. 玻璃、水泥、陶瓷都属于硅酸盐产品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或暴露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是(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浓硝酸 D. 硅酸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反应既表现硝酸的酸性,又显示硝酸的氧化性的是( ) A. CuO+2HNO3=Cu(NO3)2+H2O B. FeO+4HNO3=Fe(NO3)3+2H2O+NO2↑ C. C+4HNO3=CO2↑+2H2O+4NO2↑ D. NH3+HNO3=NH4NO3
|
4. 难度:简单 | |
向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某液体,振荡后,能观察到无色溶液的现象,则加入的液体是( ) A. 水 B. 碘化钾淀粉溶液 C. 氯化亚铁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 ) A.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C.溶洞中钟乳石的形成 D.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对空气中氮的固定
|
8. 难度:简单 | |
相同条件下,在容积相同的三个烧瓶内分别充满干燥的NH3、HCl、NO2气体,做喷泉实验,所得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A.3:3: 2 B.2:2:3 C.1:1:1 D.无法比较
|
9. 难度:简单 | |
CO2气体中含有少量SO2,欲得到干燥纯净的CO2,通过如图所示的洗气瓶,(1)(2)两瓶中所装的试剂应该是( ) A.(1)NaOH (2)浓H2SO4 B.(1)浓H2SO4 (2)NaOH C.(1)饱和NaHCO3 (2)浓H2SO4 D.(1)浓H2SO4 (2)Na2CO3
|
10. 难度:简单 | |
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3XO4<H3YO4<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H3<YH3<ZH3 C.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X>Y>Z D.电子层数:X<Y<Z
|
11. 难度:简单 | |
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H、D、T,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3种 B.6种 C.9种 D.18种
|
12. 难度:简单 | |
A.1种 B.3种 C.4种 D.5种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氟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所以氢氟酸的酸性最强 B.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外层电子数就越少 C.在天然元素中,都含有同位素。 D.某元素的原子及其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②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③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④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难度:简单 | |
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b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 原子半径X<W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健一定是非极性键
|
18.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呈黄绿色,久置氯水无色 B.新制的氯水中无氯离子,久置的氯水中含有氯离子 C.新制氯水漂白能力强,久置的氯水几乎无漂白作用 D.新制的氯水含有粒子种类多,久置氯水含有粒子种类少
|
19. 难度:简单 | |
X2+ 和Y- 与氩(18Ar)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X>Y B.原子序数: X>Y C.最外层电子数: X>Y D.电子层数: X>Y
|
20. 难度:简单 | |
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
|
21. 难度:简单 | |
下面有关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硅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 B.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一位 C.硅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D.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互相化合
|
2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晶和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B.水玻璃不与盐酸反应 C.陶瓷、玻璃、水泥是常用的三大类硅酸盐产品 D.纯净的二氧化硅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
|
23. 难度:简单 | |
日本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碘-131,下列关于131 53I的说法正确的是 A.131 53I和 134 53I是同一种核素 B.131 53I 和 134 53I互为同位素 C.131 53I 和 134 53I都含有53个电子 D.131 53I 和 134 53I都含有53个中子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 B.周期表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C.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共16纵行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
2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碱金属铷(Rb)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铷与水反应的现象与钠相似 B.硝酸铷易溶于水 C.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低 D.氢氧化铷是弱碱
|
26. 难度:简单 | |||||||||||
(13分)氮元素的单质和常见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1)工业上利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氮气。空气各主要成分的沸点如下:
现将空气深度冷却液化,然后缓慢升温,则最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 (2)雷雨时空气中的N2转化为NO,生成物NO是 色的气体, (填“易”或“难”)溶于水;NO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NO2,N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可用固体NH4Cl与固体Ca(OH)2加热反应制取氨气。 ①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为 ; ②要制取标准状况下4.48L的氨气,至少需要称取固体NH4Cl的质量为 g。 (4)已知:4NH3+6NO
![]()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一定体积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 ①NH3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为了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 。
|
27. 难度:简单 | |||||||||||||||||||||||||||||||||||||
(10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
根据A—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 。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酸性最强的是 ,呈两性的是 。 (3)A分别与E、F、G、H、I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是 。 (4)在B、C、D、G、I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5) 元素C与I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的形成过程是: 。
|
28. 难度:简单 | |
(8分)有A、B两种常温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A(g)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将B(g)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变为无色;将A(g)和B(g)按1:1的体积比混合充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A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B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加热通入A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加热通入B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
|
29. 难度:简单 | |
(16分)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按要求回答问题。(B中装的是无水硫酸铜) (1)装置A的作用是制取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用含有0.2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制得的Cl2体积(标准状况下)总是小于1.12L的原因是 (3)①装置B的作用是 ,现象是 。 ②装置C和D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 ③装置E的作用是 。 ④写出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保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加在 与 之间(填装置字母序号),装置中应放入 试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