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由“碳素燃料文明时代”过渡至“太阳能文明时代”(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的转换形态),届时人们将适应“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碳素燃料

B.发展太阳能经济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C.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目前研究菠菜蛋白质“发电”不属于“太阳能文明”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关系的描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B.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变化

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也能发生

D.热化学方程式中,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多少有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氯化氢的电子式:6ec8aac122bd4f6e           B. 8个中子的碳原子:12C

C.硫离子结构示意图:说明: 6ec8aac122bd4f6e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H、13C、15N、18O、34S等常用作环境分析指示物,下列对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34S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6            B.13C和15N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差2

C.16O与18O互称同位素                D.2H的核外电子数比1H多一个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 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N2H4(g)+O2(g)===N2(g)+H2O(g)  ΔH=+267 kJ·mol-1

B.N2H4(g)+O2(g)===N2(g)+2H2O(l)  ΔH=-133.5 kJ·mol-1

C.N2H4(g)+O2(g)===N2(g)+2H2O(g)  ΔH=+534 kJ·mol-1

D.N2H4(g)+O2(g)===N2(g)+2H2O(g)  ΔH=-534 kJ·mol-1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          B.离子半径:Na>Mg2>Al3>F

C.热稳定性:HCl>H2S>PH3>SiH4      D.熔点:SiO2>NaCl>I2>CO2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6g CH 4中含有4NA个C—H键

B.一定条件下,氨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30g NO,转移电子数为5NA

C.常温常压下,13.8g NO2与水充分反应,产生0.1N A个NO分子

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中含有N A个CCl4分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系统命名:2—乙基丙烷

B.由分子式为C2H6O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D.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相似,所以化学性质也相似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下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C.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由铜电极流向铁电极

D.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将a、b相连浸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而b表面有气泡产生;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d>c,五种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b、a、e、d、c B.e、d、a、b、c   C.a、b、e、d、c     D.a、b、d、c、e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对于以下反应:A(s)+3B(g) 说明: 6ec8aac122bd4f6e2C(g)+D(g),在一定温度、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 mol B,同时生成2 mol C

C.D的物质的量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D.B、C、D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2∶1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60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都属于原子晶体

B.干冰升华既克服了分子间作用力,也破坏了共价键

C.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一定能导电

D.NaCl晶体溶于水破坏了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B

5mL4%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催化剂能显著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C

Al箔插入稀HNO3

无现象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

用石墨棒做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

产生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黄绿色气体

该气体为Cl2,放出该气体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周期数

B.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C.元素周期表从ⅢB到ⅡB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短周期元素中,若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8,则它们的周期数一定相差1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 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③ 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含有Ba2                       B. 乙溶液含有SO42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2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9分)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中元素,填写下列空格: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3

 

 

(1)在这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是            (化学式),元素⑨对应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_。

(2)给出的第二周期的几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③与⑧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的物质是           (填该物质的电子式)。

(4)元素⑤与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更强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5)元素③与⑦能以          键(填化学键类型)结合成         晶体(填晶体类型)。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0分)短周期元素的单质X、Y、Z在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已知:a. 常见双原子单质分子中,X分子含共用电子对数目最多。

b. 甲分子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18个电子。

(1)X的结构式:                 ;丙的电子式:           

(2)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缺少收集装置,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制备并收集甲。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在右图中方框内绘出用烧瓶收集甲的仪器装置简图。

②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锌与盐酸反应,取同质量、同体积的锌片、同浓度盐酸做了下列平行实验:

实验①:把纯锌片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氢气发生的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实验②:把纯锌片投入到含FeCl3的同浓度工业稀盐酸中,发现放出氢气的量减少。

实验③:在盐酸中滴入几滴CuCl2溶液,生成氢气速率加快。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实验①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实验②放出氢气的量减少的原因是                                            

(3)某同学认为实验③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形成了原电池,你认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请选择下列相应的a或b作答。

a.若不正确,请说明原因:                                                  

b.若正确则写出实验③中原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                            

 

四、填空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9分)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二氧化钛(TiO2)表面作用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2H2O说明: 6ec8aac122bd4f6e2H↑+O2↑。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分解生成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时,实现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_能。水分解时,断裂的化学键为________键,分解海水的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氧化物陶瓷作电解质,两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

A极:2H2+2O2-4e===2H2O;B极:O2+4e===2O2,则A极是电池的______极;电子从该极________(填“流入”或“流出”)。

(3)有人以化学反应:2Zn+O2+4H===2Zn2+2H2O为基础设计出一种原电池,移入人体内作为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们靠人体内血液中溶有一定浓度的O2、H、Zn2进行工作。则原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Ⅰ.(6分)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装置

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        反应,反应后得到的所有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水柱变化是_______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Ⅱ.(6分)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1)已知在101 kPa时, CH4完全燃烧生成1mol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kJ,则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120℃、101 kPa下,a mL由CO、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mL 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mL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和甲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a/4 mL,则a与b关系的数学表示式是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Ⅰ.(6分)把0.4 mol X气体和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X(g)+5Y(g)===nZ(g)+6W(g);2 min末已生成0.3 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1。试计算:前2 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 min末时Y的浓度为                      ;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________。

Ⅱ.(8分)将64g铜与20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          L,NO2的体积为           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 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mol·L-1。(用含a、V的的式子表示)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往其中加入25%的双氧水            g。

(已知: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NO2+2NaOH=2NaNO2+H2O)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