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反映的地理现象依次出现在 ( ) A.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秦岭山地 D. 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2.符合谚语③所说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 A. 汛期长 B. 有结冰期 C. 河流流量大 D. 多为雨水补给 3.属于谚语④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⑤ D. ④⑤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 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 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
3. 难度:中等 | |
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 B. 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 C. 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棉花 D.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发达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P区域的放大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P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A. 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 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 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2.P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A.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 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 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3.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 水能、煤炭、石油 B. 煤炭、水能、石油 C. 煤炭、石油、水能 D. 太阳能、风能、煤炭
|
5.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我国四省区人口密度与棉花产量关系组合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几组省区(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A. 新疆-四川-西藏-山东 B. 河北-新疆-青海-四川 C. 浙江-吉林-湖北-北京 D. 安徽-重庆-新疆-河南 2.①②两省区位于我国两大主要的棉花产区,②省区的棉花质量最高,其原因是 A. 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 海拔高,光照充足 C. 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光热条件好 D. 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
6. 难度:中等 | |
上海市既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 4~6月 B. 6~7月 C. 6~8月 D. 5~8月 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
7.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a、b省区分别是 A. 内蒙古、江苏 B. 广西、黑龙江 C. 湖北、甘肃 D. 河南、新疆 2.a省区水稻等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不可能是 A. 花卉、蔬菜等种植增多 B. 生态退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C.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落后 D.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
8. 难度:中等 | |
(题文)下列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料作物基地集中在华南地区 B. 全国性商品棉基地集中在西北内陆 C.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分散在各大农业区 D. 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区在南方丘陵山地
|
9. 难度:困难 | |
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 成都小于西安 B. 株洲大于石家庄 C. 太湖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 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2.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 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C. 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D. 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
10. 难度:简单 | |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下列各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 气候温和湿润 B. 河网密集 C. 矿产资源丰富 D. 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2.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 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B. 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 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 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A. 沿山谷延伸 B. 沿山脊延伸 C. 沿等高线延伸 D. 沿经纬线延伸 2.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不足 B. 水分不足 C. 土壤贫瘠 D. 耕作粗放 3.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A. 建小水电站 B. 开采小煤窑 C. 钻小气井 D. 上山砍柴 4.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A. 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 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 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 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
12. 难度:中等 | |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 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 环境污染加剧 D. 农业集约化经营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 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 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B. 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C. 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 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华北某地局部地图,有四口潜水井;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想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来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选择种植 A. 甘蔗 B. 茶叶 C. 优质梨 D. 香蕉 2.图中水井2的水位,离井口最多接近 A. 15m B. 10m C. 20m D. 5m
|
14. 难度:中等 | |
读下图,观察我国四地的气候状况,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洋流性质 2.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 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 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 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
15. 难度:简单 | |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地势特征。 (2)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请简要分析成因。 (3)图中P为某省会城市,它是 市,简要回答该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
|
16.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带来了中华文明。黄河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二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km,下距河南省郑州花园口128km,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1)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害河”,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2)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反映出黄河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必要条件主要是什么? (3)面对黄河中下游的问题,除了修建小浪底等水利工程外,还应该采取哪些方面的治理措施?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我国某省水系和年降水量(图中虚线为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西部有我国主要山脉,它是 ,其走向是 。指出该山脉东西两侧冬季气温有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影响其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3)试分析该省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成该省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并简述理由。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我国东北三省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中对东北三省的描述,对上图中空白框中内容对B地区的描述。 (2)东北地区不断刷新水稻种植北界,试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有利气候条件。 (3)B地区相对于东北地区,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
19. 难度:困难 | |
(题文)如图为我国沿某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B地与D地的优势能源分别是 和 ,B地形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请说明其主要原因 (3)A与E两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上互为长短[即A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劣势)正是E地区发展农业的劣势(优势)],请列举两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