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洞里萨湖是一个水量季节变化很大的湖。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面上四面筑起土墙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的灌溉工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A. 雨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人工提水

2.这两个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是

A. 2~6月    B. 5~9月    C. 8~12月    D. 11~次年4月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水循环示意图(图8),回答题。

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 ①-降水    B. ②-蒸发    C. ③-水汽输送    D. ④-地表径流

2.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海洋蒸发    B. 地表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凝结降水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

A. 雨水    B. 冰川融水

C. 湖泊水    D. 地下水

2.该流域位于( )

A. 温带季风气候区    B.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 热带沙漠气候区    D. 地中海气候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人类通过修建水库控制水循环各环节中的

A. 大气降水    B. 下渗    C. 蒸发    D. 地表径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湖泊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也是资源。

1.下列图示的湖泊(或湖群)为咸水湖的是( )

2.湖泊分布较少的地区是( )

A. 多雨水的花岗岩地区    B. 冲积平原区

C. 多雨水的石灰岩山区    D. 青藏高原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   )

A. 积雪消融    B. 大气降水

C. 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2.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

A. 夜大于昼    B. 晨大于昏

C. 夏大于冬    D. 阴大于晴

3.对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

A. 下渗强烈    B. 湖面结冰

C. 云量增大    D. 风速减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不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  )

A. 塔里木盆地    B. 四川盆地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珠江三角洲

2.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减轻城市内涝

C. 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D. 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

3.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

A. 调节局地小气候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提供观赏景观    D. 增加下渗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目前,有些城市在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等地布置植被浅沟,这些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并在其表面种草覆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城市中的水循环环节(  )

A. a减弱    B. b增强

C. c增强    D. d减弱

2.城市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①收集雨水     ②减少内涝   ③减少地下水    ④增加停车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读“新疆天山南坡博斯腾湖流域气温、湖水水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博斯腾湖流域的水循环(  )

A. 海陆间循环过程加速    B. 海陆间循环量减少

C. 陆地内循环过程加速    D. 陆地内循环量减小

2.后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气温降低

C. 上游引水过多    D. 低海拔中小冰川消失殆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题文)下列对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     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

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更新有重要意义   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图中各环节含义的说明,正确的是(   )

A. ①—下渗    B. ②—蒸发

C. ③—水汽输送    D. ④—降水

2.导致我国东部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匀的原因是(  )

A. 夏半年吹偏南季风,冬半年吹偏北季风    B. 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 水利工程太少    D. 植被破坏严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济南市正在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强降雨时“城中看海”的问题,以“修大管子”为主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理念正在发生彻底转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 地下水位上升    B.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 蒸发量增加    D.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A. 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B. 使地下水量减少

C. 延长径流领取时间    D.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济南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 退耕恢复湿地    B. 铺设防渗路面

C. 完善排水系统    D. 增加绿地面积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读“地球上的水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各代号在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B____,C_____,D______,F________,G______  

(2)由B,C,D,F,G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循环,由A,B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循环,由D,E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中的各环节把_______圈、水圈、_______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图甲为长江中游河段与某湖泊的水体交换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依据图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湖泊储水量最大的时间点是③    B. 8月,PQ河段流速最快

C. 一年中,PQ河段由P流向Q的时间长    D. 10月,PQ 河段流向为P Q

2.7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同时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灌溉用水量增加    B. 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 河流上游来水量小    D. 伏旱天气,降水量小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题文)读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河流水的蒸发参加了________循环。   

(2)目前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3)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的水循环造成什么影响?   

(4)图中地下水丰富的区域是________(字母)。如果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