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9月28日晚课课间休息时,我校高一几位同学仰望星空,观察到一些天体。下列对他们当时看到的天体描述最贴切的是,他们看到了

A.星光闪烁的恒星  B.一闪即逝的行星

C.拖着长尾的星云  D.轮廓模糊的太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天体的是

A.地球  B.彗星  C.织女星  D.陨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是

A.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B.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C.光球层、日冕层和色球层  D.色球层、光球层和日冕层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读“中心天体为太阳的天体运行略图”完成1-2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图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太阳  B.月球  C.地球  D.流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核裂变反应  B.核聚变反应  C.可燃性气体燃烧  D.色球爆炸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耀斑出现在

A.太阳内部  B.色球层  C.光球层  D.日冕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若地球上没有大气,则人们用肉眼将无法看到

A.北极星  B.哈雷彗星  C.金星  D.流星现象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地中,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20°N,30°E  B.25°N,25°E

C.23°26′S,60°W  D.40°S,120°W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氧和氢  B.氢和氦  C.氮和氧  D.氢和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一年中,物体正午的日影总是朝北的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A.地球和木星  B.水星和金星  C.金星和土星  D.火星和木星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地质时期的太阳能无关的是

A.核能  B.石油  C.天然气  D.煤炭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②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③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④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是: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新加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是

A.23°26′  B.66°34′  C.33°26′  D.56°34′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晨昏线上时刻相同  B、晨昏线上日期相同

C、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  C、晨昏线上区时相同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分日晨昏圈(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圈重合

B、秋分日晨昏圈(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圈垂直

C、夏至日晨昏圈(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圈重合

D、夏至日晨昏圈(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圈垂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宇宙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宇宙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内涵的

B.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处于无规律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C.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D.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观测到宇宙范围将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最先提出日心说的是:

A.牛顿  B.张衡  C.哥白尼  D.伽利略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星系

B.天体系统的层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C.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

D.形成天体系统的基本条件是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关于河外星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系统

B.是与太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C.是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

D.是比银河系高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A.银河系  B.总星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总星系  D.太阳系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星星多数是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流星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就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氢气的燃烧

C.大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亏损的质量转化而来的

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

A.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

B.出现在日冕层

C.因为温度比周围大约低1500度,所以略显阴暗

D.活动周期为12年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C.世界各地昼夜交替现象  D.世界各地季节的变化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0经线南北延伸,如果这条线的东侧是2003年12月31日14:00,请问这条线西侧的时间应该是

A. 2003年12月30日14:00  B. 2004年12月31日14:00

C. 2003年12月31日15:00  D. 2004年1月1日14:00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两者重合

C.晨昏线与经线圈永不重合  D.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天两者重合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东经121º比东经120º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则

A.季节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地方时相同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地球上纬度相同的地方,则

A.区时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昼夜长短不同  D.线速度相同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B             C            D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10月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按照气候统计来划分四季,北半球夏季的时间应是

A. 4、5、6三个月  B. 5、6、7三个月

C. 6、7、8三个月  D. 7、8、9三个月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

A. 23小时56分4秒  B. 24小时

C. 24小时3分56秒  D. 24小时48分46秒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角   B:________面   C:________面

D:________轴   E:________星

(2)B、C两平面的夹角目前的大小为________,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________。

(3)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________,这叫做________年。

(4) 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一恒星日的大小为________。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分别简答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