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课堂训练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 微____

_____________ 狼___  蹒跚____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辨识形近字。

(shì)____去   狼(jí)____    (tū)____

(shì)____   书(jí)____    (tuí)____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惨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

情郁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3.第6节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说说理由。

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

5.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xiè)    簌(sù)     李(xínɡ )    (pō)

B. 事(sān)    闲(fù)     定(jiǎn)     (yū)

C. (tiē)    典(zhí)    栏(shān)     (bān)

D. (guànɡ)  狼(jiè)    唐(tū)       (chān)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选出加点词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 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 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 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 “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对下面课文内容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课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 课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C. 文章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详略得当地将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

D. 课文写父亲的语言并非浓墨重彩,却处处体现他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 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

B.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 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

D. 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一句话。

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课文第六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用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中的“这时”指什么时候?

3.选段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中主要是(  )

A. 肖像    B. 语言    C. 动作    D. 心理

4.“心里很轻松似的”中的“似的”表达了什么(  )

A. 父亲心里确实轻松。

B. 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免得儿子牵挂。

C. 父亲心情复杂难以说的清楚。

D. 父亲爱子之心无需在说明了。

5.选段写“我”的两次流泪都和“背影”有关,不同点在哪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5.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