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题文)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迹罕至(hǎn 稀少)        人声鼎沸(fèi 水开)

B. 攒成小球(cuán 凑在一起)   高枕而卧(ɡāo 垫高)

C. 敛在盒里(lǎn 放)          拗过去(ǎo 用力弯曲)

D. 无处觅食(mì 寻找)         总而言之(yán 说)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默契  海枯石烂  诀别  眼花瞭乱

B. 嘈杂  人声鼎沸  制裁  轻而易举

C. 娴熟  顾名思意  幅射  月明风清

D. 藉贯  粗制滥造  荣膺  一泄千里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

(1)葚 湛 堪 斟

①我们看到了李宁精__________的体操表演。

②秦始皇兵马俑__________称世界珍奇。

③桑__________比覆盆子味美。

④请你__________酌一下,怎样改这篇文章。

(2)荚 夹 颊 狭

①豆类植物的果实叫__________

②张飞鸟的两__________是白色的。

③这是__________义的理解。

④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一个__________角。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                   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          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            ,好不热闹!

A. 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 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 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 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将“重要”改为“必要”。

B. 在世乒赛上,中国队曩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删掉“曩括并”或“并包揽”。

C.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将“作为”改为“成为”。

D.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 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 “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B. 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

C. 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

D. 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叉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课内阅读训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文段中描写“斑蝥”其作用是(  )

A. 介绍斑蝥的生活习性。

B. 描写斑蝥的神秘色彩。

C. 描写以斑蝥为游戏对象的乐趣。

D. 描写百草园的具体景物。

2.“油蛉在这里低唱”中的“这里”指代什么?

3.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作者通过哪些角度进行观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景物的特征?

4.在“单是……趣味”一句的总领下,分述了哪几件趣事?

5.文段中连用两个“不必说”,接着用“单是”表述上有什么效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课外类文阅读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