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rǎo____,用传统文化来zī____养。有句话说柔日读史,gāng____日读经。这是说,意志懈dài____时读史以明志,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焦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读经书,能塑静俭德行。

 

二、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敢轻吾射 能辨我是雄雌

B. 尝射家圃   相与步中庭

C. 月色入   木兰当

D. 子骂父   丁氏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名著阅读。

1936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  )来到宁夏豫旺、下马关等地进行采访,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是记述在宁夏豫旺地区的采访活动和感受,他是第一个向世界宣传宁夏的外国人。

A. 埃德加·斯诺    B. 爱泼斯坦

C. 史沫特莱    D. 白求恩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爱如茉莉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肿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正在修剪茉莉花的妈妈冲口说:

“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微红了脸,嗔怪道:

“死丫头,净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见从妈妈的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几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那句很是轻视的话“这也叫作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是不行了,你待会儿就买点儿现成的煮给他吃,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然而爸爸并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会去。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推开病房的门时,我不禁被映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边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上睡着了。①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是我惊醒了爸爸。②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把我拦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呵欠边说:

“我夜里睡得很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把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要是在这花香里欣然睁开双眼,那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是不可救药地“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妈妈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婆娑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花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绕不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1.选文标题“爱如茉莉”的含义是什么?

2.理解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画线句①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②爸爸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③处是写妈妈说的话,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妈妈此时此刻最有可能说的话是什么,请把它写出来。

4.在“我爱我家”主题班会上,主持人要求大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下面是其中四位同学的回答,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为什么?

第一位:相亲相爱 第二位:相依为命

第三位:相敬如宾 第四位:相安无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2013年第35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2013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清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同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发生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的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随着高度变化,分布也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雾霾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的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作用也不容小觑。美国考古学家应用遥感技术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隋、明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______________等方面广泛应用。

1.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的内容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3.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琢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来解决这个难题。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 乔 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开头两句化用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所创造的意象,自然巧妙而不露痕迹。

2.第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小令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对此简要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 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比较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八、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某班举行了以“登山临水,涵养心灵”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山水怡情) 读美文,仿句子。(要求:句式相似,语意连贯)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________________

(2)(爱护山水)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游客乱涂乱画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长城、故宫、泰山等地随处可见。请你拟写一条标语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语言文明,主题突出,文字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路______(书香、成长、风景……),一路______(笑、歌、春风、风雨……)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借景抒情;③600字以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