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写上拼音。

英雄们怏____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shān shān____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gǔ____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____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二、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6)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7)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9)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10)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谁能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没有用的呢?

B. 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我区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C. 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 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刘明虽然正在年富力强的年纪,却很沉得住气,从来不好勇斗狠。

B. 李莉当时不在现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她啦。

C. 看云识天气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

D. 不是为了自己的流离失所,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四、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题文)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下则材料答题。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我国毕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马斯·珂切尔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籍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在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公司。

(1)阅读这则材料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做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做虚假广告的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条广告收到了很好的公益效果。说说它具有怎样的妙处?

水龙头在哭泣,请擦干他们的眼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拟写一则广告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限2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请写出来并对这个成语进行解释。

2.谈谈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的理解。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天下事但知其一,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数小舟:________

(2)十余岁:_________

(3)不亦乎:__________

(4)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_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夏天,去拜访一只虫》,完成后面小题。

①走过城东的一座桥,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夏天,一畦新绿尤其热烈。而现在,这里是人居的小区。几年前,在这里观察过菜地里的虫。人在这里定居,想必虫只好向声调的反方向逃逸

②夏天,我很想去拜访一只虫。将目光投射到虫的生活,我将获得一份悠然的闲适。

③太阳的金光熨贴着大地,缥缈的云朵来去自由,虫的故乡比人的蜗居更为辽阔。这种小小的生灵在土壤里隐没,生于土,而归于土。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繁殖、筑巢、远行,生命单纯而又丰富。

④跟随飞鸟,我抵达了目的地,崎岖的小路上,我看见了一群蚂蚁,以磅礴的气势,推动一只虫的巨大躯壳。艰难而壮阔的行进场面,让人想起建筑金字塔和古长城的远古民工。蚂蚁也是忙碌的,仿佛舍去忙碌,生活就会单调。

⑤菜地的边缘,虫们从一个巢穴向四周散开,像水泼出去,匆匆地奔走,仿佛心中也有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虫到夏天总能活出蓬勃的生机,虽然造化赋予它们的时间短暂,它们也能在短暂中活出充实。

⑥两只虫相遇了,这种虫通体透亮,有长长的触角。它们停下来,用触角相碰,互相探索,撞击,迸发出火花,亲密而友爱,互相点燃对方。短暂的沟通达成约定,两只虫转过身,朝着一个方向奔走;一只虫走到土疙瘩旁边,土疙瘪对它来说,犹如山一般高耸,它有些胆怯,也有些踌躇。终于,它爬了上去,它战胜了自己。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牛粪的顶部,它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⑦天空无尽的高远,绿菜地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没有一种生命比虫子更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看不到虫子的悲观和厌世,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⑧长久地观察虫子,我却不能深入到任何一只虫子的内心,不知道它们的欢欣与悲怆。天边翻滚着乌云,虫子们聚集到一只菜叶下面,它扪伫立着,转动触角……生命是脆弱的,一阵狂风,一阵暴雨,都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它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生命,正如法布尔所言,“应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

⑨或许,生活不必去追寻那些繁复的意义,像虫子这样,单纯,并且快乐,这是我们今生的至简大道。感谢这些虫子,搅碎了我一个季节的忧伤之梦,并让我在夏天午后的一块菜地乐不思归。

1.“卑微而渺小”的虫子,为什么值得“我”去拜访?(请写出四点理由)

2.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阅读下面内容,发现两文写的都是夏天的虫子,但目的不同,请作简单分析。

或问:你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像花生一样活着》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父亲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 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1)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2)

 

 

2.结合语境,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3.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

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划横线的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书香作伴》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地躺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2.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3.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第(11)段画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你读书体验,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八、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________ ,生物学家_________,他的仆人_________和捕鲸手_________,“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 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科幻小说,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九、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