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冲刺卷(三)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防(tí)     吸(shǔn)      红(yān)      人不倦(huì)

B. 玩(xiè)    书(zhāi)      抖(chàn)     白雪皑(ái)

C. 水(xián)   针(jiǔ)       然(hè)       来踱去(dù)

D. (shí)    花(huì)       涩(huì)      忧心忡( chōng)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籍     妇孺皆知     独树一支     斩钉截铁

B. 辜负     数以百记     粗制滥造     无可置疑

C. 崛起     诚慌诚恐     因地制宜     再接再励

D. 磷矿     异想天开     锋芒毕露     食不果腹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浸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小明长着一张普通的验,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C. 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阴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 荣获“年度慈善人物”称号的,既有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也有普通的劳动者。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B.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C. “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D. 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教师,而且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    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 ③⑤①④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⑤①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 《驿路梨花》构思巧妙,“梨花”一语双关,形象鲜明,文章表达了对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赞美之情。

C.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北朝时期的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D.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于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二、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根据提示填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己亥杂诗》中由抒情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中揭露晚唐皇帝只想着求药成仙而不顾民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

(5)《游山西村》一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你所在班级举办“我身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发现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防碍”“挖墙角”“名信片”“一明惊人”等字样,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就这种现象说说给我们哪些思考。

(2)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续写个句子。

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是天空中的一片云朵,多姿多彩;语文是山润里的一股清泉,甘洌可口;语文是春日里的一束鲜花,芳香四溢;语文是踏青时的一抹新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 ________________(潜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______________ (人名)究竟是什么人?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富含哲理,描摹了一幅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C.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D. 本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十余岁          阅:

(2)之下流,固颠    颠: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反激力           何陋

B. 沙上             果得数里外

C. 众服确论           啮沙坎穴

D. 石性坚             重蒙始就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误?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传递

(1)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2)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3)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分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4)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竞睡着了。

(5)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6)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 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7)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8)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9)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爱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 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3.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0字左右)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请以“那一段       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③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