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尔辈不能物理   究:研究、探求

B. 山门于河       圮:倒塌

C. 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D. 于沙上         湮:消失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不亦颠乎

B. 曳铁钯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 卿今当涂掌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 一老河兵闻

B. 岂能为暴涨携

C. 其反激

D. 无丝竹乱耳。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果/得于/数里外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 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 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

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出门于河__________

(2)二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

(3)尔辈不能其物理__________

(4)可据理臆断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 “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 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 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课外阅读(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

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