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8 届九年级(下)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烈(chì)  笨(zhuō)  枯(hé)   酝(liàng)

B. 洗涤(dī)   持(xiá)   酒(xù)   恶(zēng)

C. 唐(tuí)  冰(páo)   气(fèn)  望(liào)

D. (huì)  写(téng)  慰(jiè)  烟(cōng)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讫今为止,NBA的30支球队中已有17支球队拥有球衣赞助商。

B. 黄大发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苍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C. 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已化作星辰,飞向浩瀚的宇宙。

D. 当因妄自诽薄而气馁不前时,嗅嗅它的芳香,触触它的娇艳,你定能释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题文)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的《乡愁》家喻户晓。据说,最早将余光中诗歌引进内地的,是流沙河。

B. 家的味道像妈妈亲手包的大汤圆,热气腾腾,用筷子轻轻一挑,那浓稠的糖汁就迫不及待地涌出面皮,添上一口,暖透心田。

C. 老班大人特有气场,无论在哪个场合讲话,她都声如洪钟、咄咄逼人。

D.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的阿长尽管饶舌多事、迷信无知,却用她的善良、淳朴感动着鲁迅先生。

B. 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行文线索,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话。其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感人至深。

C.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斯基一样,都是典型的“变色龙”。

D. 读儒家经典《论语》,似与长者促膝交谈。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参透了君子风范的内涵,如宽容大度、三省吾身;明白了求学之路上要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无数稀世珍宝,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希腊的额尔金大理石、中国的唐宋书

画……。          。他们离开了那些在中国看不

到的青铜器、瓷器和敦煌壁画,刚放下心中块垒,此刻在心中空出来的那地方正好能放下许多的同情。

①希腊孩子的心也被夹痛了

②也在历史课上听说过本国遍地的珍贵文物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去的故事

③在来自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前,一个希腊孩子静静地站在那里

④想必他上中学的时候,也像中国孩子一样

⑤从中国馆出来的中国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绕过希腊孩子身后,不打扰他的沉思

⑥像一扇沉重的门夹痛了娇嫩的脚一样,不仅中国孩子的心被夹痛了

A. ④③②⑥①⑤    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③④②⑥①⑤    D. ⑤③④②⑥①

 

二、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题文)名著阅读。

(1)填空。

①“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他就是有名的黑旋风_________(姓名)。

②“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_________  他的外号是_________

(2)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一句话。

哪里有不仁不义之徒,哪里就有行侠仗义的铁拳。有狗仗人势的镇关西,就有鲁提辖的那一拳,打得他鲜血直流乌珠迸出;有药死武大的奸夫淫妇,就有行者武松的那一刀,刺进潘金莲的胸膛;__________________,……读罢《水浒》,酣畅淋漓,拍手称快。

 

三、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综合性学习。

从今天起,距离中考还有六十多天!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特开展“营造氛围·助力中考”为主题的系列

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项任务。

(任务一)挑选标语

(1)选出你认为最适合作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并说明理由。

A.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B.三年载卧薪尝胆欲酬壮志,六十天勤学苦练誓闯难关

C.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D.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选项: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任务二)设计活动

(2)如果你是活动策划人,请参考示例,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参考示例:

活动主题:助力中考,不留遗憾

活动形式:学生家长会

活动目的:老师家长共商决策,同谋备战良方,便于为学生决胜中考倾情助力。

我的设计:

活动主题:_________

活动形式:_________

活动目的:_________

(任务三)开场助兴

为了给初三学子加油助威,学校准备于一诊后召开“中考六十日誓师大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

写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求之不得,_________。(《诗经·关雎》)

(6)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7)有些诗句既写景又蕴含哲理,读来耐人寻味。你看!王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还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交替之时的哲理呢;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写景中蕴含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比较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谈笑有鸿儒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

(3)不蔓不枝____

(4)而不可亵玩焉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从两篇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的体裁,如“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押韵;“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

B. 甲文作者用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那些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乙文周敦颐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反衬和正衬,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

C. 甲文从环境清幽、交往不凡、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表现陋室不陋;乙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写莲的高洁可爱。

D. 甲文一个“惟”字,强调了作者因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乙文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同于陶渊明的消极避世。

4.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你也选一物进行描写,写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意愿。(6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迟子建

①祭灶前夜,我回到故乡。想必半个冬天在哈尔滨为烟霾所困,没过多少有蓝天的日子,也没呼吸多少好空气,眼睛和肺子空前亏着了,所以下了火车进了家,一顿酒肉下肚,见午后阳光甚好,窗外是白雪世界,也不顾旅途劳顿,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就去户外散步了。

②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很快在我面部制造了一场“树挂”,未被帽子围巾护卫住的刘海、鬓角和睫毛,顷刻间濡满霜雪。刘海宛如盛开的梨树,变得沉实了——那是花朵压弯枝条了!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它们这么做,是想让我书写冬天的诗篇吧。最有趣的是上下睫毛,霜雪做了红娘,生生将它们黏在一起了!可我要赏这大好冬景,就得让它们劳燕分飞。不管外部环境多么酷寒,人的眼睛永远涌动着温泉,只要使劲眨眼,眼底的热气就把睫毛的霜雪融化了!不过睫毛正浓情蜜意着,拆散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眨眼撕扯它们的时候,脱落的霜雪会掠走几根睫毛,做它们的俘虏。如果你冰天雪地走一遭回来,发现睫毛稀疏了,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啊。

③踩着白雪走在街上,听着“咯吱——咯吱——”的回声,如闻天籁。抬头看天,它是那么的蓝,蓝得不真实似的,让人怀疑自己被罩在水晶玻璃里,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

④这场雪中漫步,使我受了风寒,当夜就咳嗽起来。咳得睡不着的时候,我关掉灯,站在窗前望星空。窗外的山峦原野,此刻被白雪统率着,即便是下弦月的日子,半个月亮加上满天繁星,也把它们照亮了。十多年前我和爱人最喜欢夜晚撩开窗帘,依偎在床上赏月。我们不止一次看见流星划过。很奇怪,他去世后,我回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是躺在这张床上,独自也赏了无数轮好月亮,却很少看到流星。如果说他是流星的话,他划过短暂的生命时空后,我是多么希望他落入我的心底啊。因为到了我心底,他就是做了恒星了,再不会陨落。可我深知故乡的原野,是他魂牵梦系之地。而他坠入原野,是坠入辽阔和自由,比坠入爱人的心,更加地久天长。

⑤故乡的星空显得很低,星星仿佛枝头的花朵,唾手可得。这样的星空,也就给人花团锦簇的感觉。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的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月亮常常乌蒙蒙就出来了,像是多日没洗脸似的;而星星稀疏极了,混沌的大气中,有一张看不见的嘴,吞噬了太多的星星。所以每次回乡,我最惬意的,就是望星空。

⑥年过完了,我也要返城了。每次离开故乡,家人都会让我带上各色绿色食品,野生的蘑菇木耳,小磨坊磨出的黑面,各类江鱼,韭菜花,风干肠,小笨鸡,山野菜等,够我吃小半年的。因为这半个冬天在哈尔滨被 PM2.5 所害,太向往新鲜空气了,我这次最想带走的,不是故乡的吃食,而是星空!因为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蓝天,有了好空气,有了温柔的梦乡!

⑦可是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呢?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散文中往往有两个“我”,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回忆里。简要概括文中现在的“我”与以前的“我”的主要经历。

2.下面的加点词及句子都很活泼新颖,请按提示作答。

(1)窗外的山峦原野,此刻被白雪统率着。(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而寒风在我鬓角,不打招呼地插上两支鹅毛笔了!(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结合全文,说说标题“谁能让我带走星空”的作用。

4.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抬头看天,它是那么的蓝,蓝得不真实似的,让人怀疑自己被罩在水晶玻璃里,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

5.下面对文章内容、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拟题“谁能让我带走星空”,但作者却用足足三个段落写了星空之外的内容,开头切入未免冗长,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名家之笔,也会有所遗憾。

B. 散文第②段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对故乡山野的风雪进行了精妙的描写,想像丰富而独特,读来活泼灵动,让人叹服。

C. 作者在结尾说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温柔的梦乡,是因为她居住的城市会拥有蓝天、好空气,这会让人睡得踏实。

D. 散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语言表达朴实、真切,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 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链接材1)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   17   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选文第④段在介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看法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4.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 《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 专家们认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 《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5.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七、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A、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小小几平方的阳台,平凡的校园一角,偏僻的小路尽头,简陋的街头小摊……你每日经过它们,可曾真正留意?在这些不被人们注意的角落里,往往也有温暖的故事,美好的人情,动人的画面,精彩的瞬间……让你惊讶、喜悦、感动,甚至震撼。

请以“美好一隅”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材料二: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