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江阴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杜牧《泊秦淮》中以弦外之音批评上层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xián________熟     ②zhēn________酌     ③闲情逸zhì________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B. 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 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D.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而且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痴长我两岁,我认你这个兄长,你意下如何?

B. 您肯赏光已使寒舍蓬荜生辉,怎么还带什么薄礼来呢?

C. 令尊叫做牛魔王,与我老孙结为七兄弟,让他做了大哥。

D. 今天的讨论,我先发表高见抛砖引玉,下面请各位畅所欲言。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人恒过   过:犯过失    B. 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C. 而后喻   喻:了解    D. 则无法家拂士  入:里面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出师表》、《桃花源记》、《爱莲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铭”“表”“记”“说”“书”“序”都是表示古代的文体。

B.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都是世界经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分别出自于俄国作家契诃夫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

D. 李白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中的“李杜”就是指他们两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是小说《西游记》的主体。

B. 《水浒传》中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鲜明地表现了对贪官污吏的义愤和反抗,这种反抗也促进他们走上造反的道路。

C. 《藤野先生》一文中“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里的“别的地方”是指“东京”;文中“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发生了变化”是指鲁迅“弃文从医”的变化。

D.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一系列生动而曲折的故事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童心。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A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A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

选文中的A是《水浒传》中的哪位人物?该人物在“逼上梁山”过程中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单概述该人物在“逼上梁山”过程中其中一次被陷害差点丢了性命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仪列传(节选)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1.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吾\幸先用    B. 其\实味不同    C. 其一\犬坐于前    D. 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张仪陪着楚相喝酒,期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只好释放了他。

B. 张仪前往赵国拜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

C. 苏秦和张仪在同一个老师处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D. 苏秦害怕张仪留在赵国会威胁到他,因此故意羞辱他,让他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已而楚相_____

②掠数百_____

莫可使用於秦者_____

④子始与苏秦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诗歌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代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流亡扬州之时。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夕阳依旧垒”中的 “依”字作简要赏析。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惆怅”之情?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马德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1.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2.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书匠

陈人波

①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②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走了。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把我“训”了起来

③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的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闭目养神,让六根清净,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十元钱,让我走了。一路上,我觉得此翁真有意思,为了卖出一本书,竟煞费这么多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④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年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苍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老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⑤他说,他开这个小书摊已近一年了,摊子虽然简陋得不成样子,但来买书的人并不看你的摊子如何,而是看你架上的书是否可读,读之是否有益。买书人往往先看内容,后看价格,然后再磨嘴皮,这就得靠你大体上懂得书的内容,给顾客作说服性的宣传、鼓动,这样你的书才可以卖得出去。原来,他是靠这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经营他的小书摊的,怪不得他的书摊虽然简陋,但生意却不坏,每月下来总能赚三四百元,赚得自自在在,欢欢喜喜。

⑥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提前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了,退休前还入了党呢。如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呢,梦里还常常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一双双黑眼睛的面前。他跟我说这些时,老花花的眼镜后面竟渗出了莹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使我触摸到了一个老书匠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

⑦又过了几多时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们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书匠拳拳的青春情怀吧,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⑧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学他的经营之道,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音……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24版)

1.请简要概括文中“我”和“老书匠”三次遇见的过程?

2.请简要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综合全文,分析老书匠“经营之道”的具体含义。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品味书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