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南宁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xíng)辈       归(shěng)    然而止(jiá)

B. (kǎng)奋       子(méi)        大大悟(chè)

C. (dù)步         家(juàn)     然若失(chàng)

D. (wǔ)         耳(pàn)      怆幽邃(qiǎo)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松懈       熙熙然         人情事故

B. 宽慰       暖融融         大气磅礴

C. 撺掇       震憾           千呼万唤

D. 褪色       搏击           星火缭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 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 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 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下列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信的末尾,子君写道“代问令尊令堂好”,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B.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

C.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傅雷家书》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 傅雷对儿子的指导,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和意见。

C. 《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其儿子傅聪最后成为了翻译大师。

D. 傅雷翻译过的作品有《人间喜剧》 、《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

地震前的“植物预报员”

①在各种地震的前兆中,人们十分注意某些动物的异常现象,比如牛羊乱窜、蛇兔迁徙、蛤蟆上路等。但人们也许不太知道,某些植物在地震前也会有很明显的“异常反应”。

②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地震,这些地震发生前,许多植物就出现了异常现象: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在初冬时蒲公英提前开花;1972年长江口地区发生4.2级地震,震前附近地方的山芋藤突然开花;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震前唐山出现竹子开花,柳树枝条枯死,一些果树结果后又再度开花。

③据科学家分析,地震前最敏感的植物是含羞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前,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叶会突然萎缩,然后枯萎。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比如1938年1月13日,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前的11日上午7时,日本许多花园里的含羞草开始张开,但是到了10时,叶子突然全部合闭。含羞草不但能预测地震,还可预测灾害性的天气变化,对突发性的反季节性温差、地磁、地电等变化会产生有违常规的生长活动。

④据文字记载,会预测地震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印度有一种甘蓝,如果出现生长新芽的现象,即是发生地震的预兆。还有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种樱花类植物“地震花”,在地震发生之前,会突然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植物不仅能够监测地震,而且还能将地震情况记录下来。美国科学家哥尔顿·杰可比发现,树木的年轮具有记录地震的作用。这位植物学家在阿拉斯加州的某地发现松树的年轮长得很不规则,相互挤在一起,于是他查阅有关资料,果然在1899年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并且震后地面有些上升。杰可比认为,发生地震后,由于树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影响了树木的生长。比如,地面上升或下降,能改变地下水对树木的供应;地面的裂口会损坏树根,从而影响树木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这些环境变化,都会在树木的年轮上留下痕迹。 因此,经历过地下断层活动期的树木,在它的年轮上都会记录下当时地震的有关情况,为人类研究地震、预测地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数据。

⑥那么,在地震前夕,植物为什么能感到地震即将来临呢?科学家认为,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深处的巨大压力,使它在石英石中造成电压,于是就产生了电流。植物根系受到地层中电流的刺激,便在体内出现相应的电位变化。从而引起植物的异常现象。

⑦当然,利用植物来预报地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但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持续努力,用植物预报地震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选自《奥秘》2016年0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植物预测与记录地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植物可以预测地震,在地震前会有很明显的“异常反应”。

B. 宁夏西吉发生地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在初冬时蒲公英提前开花。

C.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居民把一种樱花类植物“地震花”当作观测地震的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马上作应急准备。

D. 年轮能够记录当时地震的情况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地面上升或下降,改变了地下水对树木的供应,另一个是地面的裂口会损坏树根,从而影响树木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

2.下列对本文说明方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在各种地震的前兆中,人们十分注意某些动物的异常现象,比如牛羊乱窜、蛇兔迁徙、蛤蟆上路等。(举例子)

B. 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在初冬时蒲公英提前开花。(举例子、列数字)

C. 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作比较)

D. 这位植物学家在阿拉斯加州的某地发现松树的年轮长得很不规则,相互挤在一起。(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 竹子突然开花、一些果树结果后又再度开花等现象都是地震的前兆。

B. 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后,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叶会突然萎缩,然后枯萎。

C. 经历过地震的树木有可能记录下当时地震的有关情况。

D. 将来利用植物预报地震或许能实现。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达内心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古诗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似与游者相

B. 水尤       以其境过

C.          皆若空无所依

D. 水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明灭       潭中鱼百许头

B. 不动       屋舍俨

C. 其境过清     卷石底

D.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3.下列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 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游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堂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弃而还     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五、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按要求填空。

(1) 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陶渊明

(2) 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陶渊明

(3) 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 邶风》

(4) _____________ ,悠悠我心。《诗经 郑风》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班上开展了“了解历史文化”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以下练习。

(1)【观点论辩】2017年,《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引领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浪潮。今年初,又一个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让这一浪潮再度走上巅峰。 节目除了请权威人士解说当今故事,还请当红明星“演活”文物的前世传奇,引发观众的情感与思考。请你对何炅、易烊千玺、周冬雨等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故事链接】图示是备选作品,它记录战国时期弱国保护国宝、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请将故事简要地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请联系上文内容续写下列对联的下联。

上联:负荆请罪廉颇大忠大勇        

下联: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现代文阅读

社戏   鲁迅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3.请从修辞或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1.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品味选文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作文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微小事物构成的。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给你启迪,助你成长的,往往是那人、那物、那情……

请以“与     相处的日子”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

(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