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gù)     贮蓄    咄逼人(duō)    花支招展

B. 蔽(yīn)    吝啬    然大悟(huǎng)  人声鼎沸

C. 罚(chéng)  粗犷    花团锦(cù)     喜出望外

D. 清(chén)   化妆   然而生(yóu)    翻来复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很鲜明。

D. 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西周古道,如今已经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写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写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写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写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二、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释:①不共:不与。②山霭(ǎi):山中的云气。③苍苍:形容山色迷蒙的样子。④暂:时间短。⑤秋河:指天上的银河。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的是远眺情景:山峰高耸;第二句写的是仰望所见:山色迷蒙。

B. 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以浮云飘在山顶之下衬托出山峰直插云天的气势。

C. 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

D. 后两句写晨起赶路看到的幽静清冷的画面,使人体会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宿”字将互不联系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傍晚投宿,目睹“浮云”与“山霭”;晨起上路,才见“晓月”和“秋河”。

B. “迷”字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描绘出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

C. “暂”字告诉我们: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

D. “隔”字告诉我们:月亮被群峰遮蔽,最后看不到了。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游学于太学    B. 与汝南张劭/为友

C. 二人并告/归乡里    D. 巨卿/果到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谓:___________  (2)乃:__________   (3)至: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四、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子夏曰:“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

(3)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6)幸甚至哉,__________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

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你没有在做梦。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极。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国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作客。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穆拉德答道。

“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

“当然可以。”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

(有删改)

1.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①私藏白马——②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无法相信”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2)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3.小说开头部分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为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出三点即可)

 

六、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主题。

(1)请你写一条名言警句以激励同学们胸怀理想,劝诫他们珍惜青春。

(2)“青春宣言”演讲赛即将结束,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结束语。

(3)综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60字以内)

材料一:北宋年间,进士杨时和游酢一起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在门口静立。过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材料二: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地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七、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写作。

请以“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