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古诗文名句填空。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5)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贾生才调更无伦。

(7)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8)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出了“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的悲情悯世;杜甫望岳,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陆游游走山西村,吟咏着“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的豁然开朗;王安石登临飞来峰,诵出了“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境界;辞官归乡的龚自珍,念念不忘“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的家国情怀。诗人已逝,然而诗行间依然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

 

二、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mò(  )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  )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的情怀;____A____。

(1)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然回首   ____

qiè____而不舍  ____为人知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

(3)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在A处续写一句话:_________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防止H7N9疫情流行,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 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C.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 为了迎接空前绝后的上海世博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做好准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16年中考江苏盐城卷)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 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神秘岛》,第三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B.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C.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更加坚强。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家 徽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凌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同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

⑩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____________——放贼——送鱼——_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下面摘录的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③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我选第________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呼应上文哪一句?请将这一句摘抄下来。

4.祖父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盗贼放走的做法吗?

5.家已经有了家徽,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感悟,参照示例,请为家作一则家训”。

示例:只争朝夕,奋发图强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沙 枣

梁 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的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

2.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4.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以下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六、话题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在鸟语花香的春天,莺歌燕舞的夏季,天高气爽的秋天,白雪纷飞的冬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人和许多的事让你我感动着,请你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2)有一首歌写道:鱼儿在寻找大海/花儿在寻找春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寻找生活的法宝/成功的法宝是勇于探险/快乐的法宝是和平友好/美丽的法宝是诚实善良/金牌的法宝是意志不倒/生活需要我们去寻找……

请以“寻找__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任选一个文题作文,自拟题目或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真实,有细节描写,语言要文从字顺。③字数600字左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