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2016~2017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填在方格内。

下雪了,果然。校园白了。那一株株独立不(    )的小杨树,昨日还有飘yè(   )在枝头的几片零星枯叶,对着深蓝色的天空默默低yín(   ,而一夜间就不知被雪花弹拨到哪去了,断送了簌(    )秋声。

(摘自迟子建《北国一片苍茫》)

 

 

 

 

 

 

 

 

 

二、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默写。

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⑦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三、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名著阅读。

⑴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

A.汤姆与哈克去闹鬼的屋子挖金子,结果意外发现逃跑的印第安乔与假装聋哑的西班牙老头在一起。

B.秦大奶奶因为不肯将家搬离麻油地小学,所以一直与麻油地小学有矛盾,但是她最后因救落水儿童而死,获得师生敬佩。

C.因为贵族青年维克多的出卖,保尔路救朱赫来,打伤哥萨克骑兵的事暴露,保尔被关押起来。

D.为了使自己看起来与“耶胡”不一样,格列佛一开始向慧骃主人隐瞒了自己穿衣服的事实。

⑵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

    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根据选段,补充出空格处的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黑汉道:“我夜来得了一件宝贝,名唤锦襕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我明日就以他为寿,大开筵宴,邀请各山道官,庆贺佛衣,就称为佛衣会如何?”

锦襕佛衣是如何落入选文中的黑汉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社交的老年人日益增多。①报告显示,在这些老年网络社交达人中,有近九成多的人会使用微信。“心灵鸡汤”和养生秘诀都是老年人重点关注的信息,②但只有三分之一老年人能够信息真假。③很多年轻人甚至抱怨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是信息“骚扰”,表示收到过很多长辈转发的“鸡汤”。

①处不合逻辑,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__

③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材料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江滨新村探索将不透水路面改为透水路面,利用现有空间做透水绿化带、停车场,楼宇之间安放雨水罐。施工方用模型做实验,在不扩大下水管道管径的情况下,这个老小区足以应对30年一遇的暴雨。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来洗车、保洁,减少对新鲜水的使用。而房屋楼顶的“绿地贴”也是亮点之一,不仅解决了楼顶漏水和阳光直射问题,还增加了城市蓄水功能。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根据材料一,说说许多城市每逢大雨就内涝,又让雨水白白流失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说“海绵城市”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三则材料和自身经验,试说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中所描绘的“塞下”之景,“异”在何处。

2.结合全词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不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郑板桥工书,自创一格。盐商某乞书,愿以百金为寿。公性傲,固不可以利动者。唾弃不顾,某亦无如何。公生平酷嗜狗肉,一日出城游,薄暮归,忽觉狗肉香,踪其所在,则见竹篱茅舍,柴扉半,因径入焉。主人方讶不速之客至,公曰:“余板桥郑某是也。适闻狗肉香,不觉信足而入。唐突之罪,自知不免,许我一尝异味。”主人大喜,曰:“久耳鸿名,邀恐不至,今乃赐光,幸已。”揖让入室,公据案大嚼,抚腹呼饱而止。主人导入书斋茗话。四壁悬名人书画,案上琳琅满轴,纸墨横陈,知主人亦精于书者,谓曰:“饫君佳馔,请酬以书。”主人笑颔之。公援笔狂书,腕颓始去。一日,公偶至某商处,见所悬条幅皆曩在城外某处书者,大惊质商,商具以告,并出一仆曰:“先生识此人乎?”公视之愕然,盖即当日狗肉主人也。

(选自清•易宗夔《新世说》,有改动)

【注释】①寿:酬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主人方讶不之客至  _________     

暮归           __________

闻狗肉香          ___________     

在城外某处书者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公性傲,固不可以利动者。

公援笔狂书,腕颓始去。

3.为得到郑板桥的书法,盐商费尽心机。请简要概括他做了哪些安排。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王宏伟

①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中国人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申报文本认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甚至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③目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该台副研究员成灼向记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原理:“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所有的名称都与今天一样,这就表明至少在西汉,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今天,因为天文学的发达,人类已经可以很精确计算二十四节气。成灼透露:“每年的二十四节气都提前一年公布,时间误差可以控制到一秒钟以内。”

④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立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先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是现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节气与农业最直观的联系就是各种农谚,比如“梅种芝麻莳种豆”,说的是进入梅雨季节要种芝麻,莳是插秧,插秧的时候就该种豆了。再比如清明要吃青团子,立秋要吃西瓜叫“啃秋”,而冬至时人们会吃饺子或汤圆。

⑤在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时间框架的一部分。虽然外国也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样的划分,但是能再细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使生产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只有中国人,而这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⑥城市里的人与农业相距遥远,那么我们还需要节气吗?“遵循什么样的时间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现在按星期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实这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一种机械而单调的生活节奏”,刘魁立认为,“节气是依据大自然的变化制定的,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人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节气这样的时间框架。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漠视自然已经太久,而要了解自然,节气作为一个时间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原题《节气,在时间的脚步中感悟诗意》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述文章3-5小节分别从哪些角度为我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

2.梅种芝麻莳种豆”是一句与节气相关的农谚,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概说这类农谚的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就表明至少在西汉,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作为一个城市人,为什么要重视二十四节气?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冬天记忆

张海生

①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②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檊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象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③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的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的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④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玩“打仗”、捉迷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的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⑤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⑥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选自2012年7月2日《文艺报》,有改动)

1.童年的“我”用哪些方式驱散寒冷,寻找温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试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

3.试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

4.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

5.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改为“寒冷的记忆”好不好,为什么?

 

八、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请以“我竟然可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