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tú)    B. 沉鳞跃(jìng)    C. 交横(xìng)    D. 何处无松(bǎi)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 将歇(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康乐以来             三峡七百里中

B. 朝发白帝,暮江陵     雾将歇,夕日欲颓

C. 承天寺寻张怀民     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1)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    (2)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

(3)亭亭净     植:_______________    (4)相与于庭中  步:_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B.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念无/与为乐者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6.下面对乙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 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 “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 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____________   (2)人远者又胜也____________

(3)盖余以八月之过洞庭____________ (4)却童隶而登焉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有    B. 今余游金沙滩

C. 盖余八月望过洞庭    D. 邑人奇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6.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字数100字左右。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月色人             木兰当

B. 然终不山空人静            徐公不君之美也

C. 风铎             屏障中抚尺一下

D. 生平过虎丘才两              道不通,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_______                 (2)循山而东:_______

(3)折处辄为潭: _______                  (4)顾影颓然:_______

(5)不复甚寐      _______               (6)书以付过:_______

2.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   

地点: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4.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