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粗犷_______  抖擞_______  zhù______   duō______逼人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默写诗文名句,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

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______》)

(4)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A. 儿女:儿子和女儿    B. 俄而:不久    C. 欣然:高兴的样子    D. 因:趁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少忠实的登山爱好者,每周至少一次,会约上几名山友,一起到山里去,寻找一个静谧悠远的世界。

B. 有了上次音乐会的完美演出,相信这位才华洋溢的演奏家再次莅临定会受到更热情的欢迎。

C. 春天到了,公园里,男女老少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明媚的春光里漫步。

D. 男孩子呼朋引伴,看见同学朋友兴奋地聚在一块儿大声的说笑,女孩子稍微羞涩一些,窃窃私语……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热闹极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宜兴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竹海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C.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D.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B.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C. ··》描写了作者仇恨狗的原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狗相似的人。

D.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②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注释:鲁:春秋时国名。初:开始时。③俄:不久。④老父:老人。古时指老年男子。⑤圣人:最完美、最有学识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

1.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初竖执之

A. 遂依而截之    B. 未穷秦青之技    C. 下车引之    D.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鲁有长竿入城门者 _____           (2)见事多矣______

(3)何不锯中截而入_____              (4)依而截之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计无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湖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一、二两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反映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赏析文中的画线的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第①段写春风,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3.第②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脆生生,甜滋滋,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还小,一看到枣熟了,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淳朴、和睦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回味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她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枣儿是否被孩子们采摘,看枣儿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⑦祖母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⑧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⑨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会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⑩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做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张“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让大家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我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了祖母与枣儿的哪些往事?

2.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4.从全文看,大红的“秋枣儿”上凝聚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七、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步入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新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请以《我的新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