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金秋时节的泰州最浪漫,天高气爽,阳光和xù,使人心生qiè意;丹桂飘香,红枫摇曳,让人流连忘返; 更有那黄叶飘零,薄雾mí漫,给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游人们来到这里,定然浮想联piān,神游天外了。
|
2. 难度:困难 |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批候鸟抵达后,紧接着会有一批候鸟“大军”陆续飞抵溱湖,这些美丽的精灵将在溱湖上空翩翩起舞,构成“飞时遮尽云和月,落实不见湖边草”的胜景。 B. 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 C. 不少管用的办法,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却各不相同。关键就看你是“蜻蜓点水”,想到就做一下;还是“水滴石穿”,一直坚持做下去? D.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
3. 难度:困难 | |
下列句子意思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泰州市五运会文体表演重在唱响全民参与、和谐共享的运动赞歌,运用艺术的形式体现泰州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充分展现泰州“四个名城”的崭新风貌。 B. 平时学习中,不少同学存在着学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C. 泰州大桥通车之后,大大降低了往常州、镇江的物流成本,为开拓苏南市场提升了有利条件。 D. 一项最新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改变着海洋鱼类的生活环境,甚至还影响了它们的生存能力。
|
4. 难度:困难 |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为川者决之使导,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观千剑而识器。 ③焚膏油以继晷,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正是河豚欲上时。 ⑤《岳阳楼记》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鸟和鱼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暧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 我常常看到两位学者被背上的重荷压得要倒下去,像我们的小贩一样。他们在街上相遇的时候,就会放下负担,打开背包,整整谈上一个钟头。谈完话以后,才把谈话工具收起,彼此帮忙把负荷背上,然后分手道别。 (1)上面这段话出自___国讽刺作家_________(人名)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2)短文写的是主人公在_________国的见闻,学者们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妇女和俗人、文盲的联合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的两位学者为什么要背很多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难度:困难 | |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九年级某班围绕“气象物候”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⑴【探究规律】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阅读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气候】 2016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高温,局部地区暴雨成灾;北方则连续数月干旱,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各地轮番上演的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关注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学校宣传栏拟贴一副对联,上联是“关注气候变化”,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说别人】 学校拟成立“气象物候观测小组”。有同学认为观测气象物候是气象台工作的大人们干的事,现在学习这么紧张,没有闲工夫参加这个活动。请你跟这位同学交流看法,劝说他同意参加班级“气象物候观测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庄翱的《寻幽居不遇》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①。 向暮②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③。 【注释】①半山:山半腰。 ②向暮:傍晚。 ③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亦泛指鸟鸣声。 ⑴由“关关”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诗经•关雎》一诗,全诗开头以关雎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咏叹。 ⑵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 ⑥刭:jǐng,割脖子。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贵贱一与文等(__________) ②孟尝君待客坐语(________) ③问亲戚居处 (__________) ④辍食辞去 (________)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_) 例句:以故倾天下之士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以天下之所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2.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朗读停顿(划两处)。 孟 尝 君 舍 业 厚 遇 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你了解罐头食品吗?》(云无心)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评书里经常说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物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够为军队保存食物的方法。在那个时代,能够长期保存食物的方法不多,尤其是即食食品,几乎没有什么办法。 ②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厨师注意到,封装在瓶子中的食物经过加热,如果没被打开就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而不坏。基于这一发现,他反复试验摸索长达十多年,终于发明了罐装保存食品的技术。 ③在阿佩尔发明罐头技术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罐装加热后的食品就不会变坏。直到50多年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揭开了食物变坏的奥秘,罐装技术的原理才为人们所知晓。原来,食物变坏,是其中的细菌生长的结果。细菌在自然界无处不在,空气中的细菌也会落到食物上,利用食物的养分生长起来。加热是杀灭细菌的有效手段。密封在瓶中的食物经过充分加热,其中的细菌被杀灭殆尽,而密封又隔绝了与空气的联系,也就不会有细菌进入食物,于是其中的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坏了。 ④许多人一提起保质期长的食品,就会说“一定用了大量防腐剂”。这实在是想当然。罐头食品的核心是杀灭了细菌然后隔绝来源,本来就不会“腐”,自然一般来说也就不用“防”。 ⑤罐头制作中需要充分加热,而加热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所以,许多人,包括一些营养专家在内,都认为罐头“没有营养”。199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表的一篇综述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比较全面地比较了新鲜蔬果、冷冻蔬果和罐装蔬果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烹饪和储存对这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罐头食品中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多酚化合物的确比新鲜和冷冻食品中的要低,但是这些物质在新鲜蔬果和冷冻蔬果中,由于储存导致的下降却要大大高于罐头。此外,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是生的,要经过烹饪才能食用,而在烹饪中这些营养成分还会进一步下降。而罐头食品是经过烹饪的,在保存中这些营养成分没有明显下降,食用时也不需要再进行烹饪。所以,拿新鲜蔬果中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来跟罐头中相比,并不合理。 ⑥其他的营养成分,比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罐头食品和新鲜食品、冷冻食品中的含量很相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成分在罐头食品中检测到的含量甚至更高,比如南瓜中的类胡萝卜素和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 ⑦不管是从营养还是风味口感来说,新鲜食物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无法获得新鲜食物,不得不进行运输和保存,那么罐头食品仍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经济、实惠、安全性高,而营养上的损失,也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凤凰网资讯》2016年08月23日)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罐头食品能够长期保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答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罐头制作中需要充分加热,而加热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尼古拉·阿佩尔发现食品放入罐内不会变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罐装保存食品的方法。 B.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罐头食品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用了大量防腐剂,并且在加热中破坏了一些营养成分。 C. 罐装食品经济、实惠、安全性高,但营养和风味口感总不如新鲜食物。 D. 第③段先指出人们不知道罐装加热后的食品不会变坏的原因,再指出罐装技术的原理,层次十分清楚。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读书可治“愚病”》(李亮)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国西汉时期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读书能够治疗人身上的种种“愚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也认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在我看来,读书恰恰是一剂对症良方。 ②读书可治迷茫。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真是一句简单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内心明净,不至于方寸大乱?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 ③读书可治浮躁。浮躁就是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没办法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这就是浮躁。读书首先要静下心来,不然就读不下去,而且随着书页的翻动,它又能够培养专注力。我发现周围凡是那些爱读书、读书多的朋友,大都具备沉静和专注的能力,很少浮躁之气,也不会急功近利。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下懒病之盛行,甚至催生了“懒癌”这样的流行词。懒的一个表现是拖延,起床要磨蹭半天、工作等到最后期限。还有一种懒表现为取巧,比如很多人把浏览代替阅读,看看网页、手机就以为学到知识了,看似孜孜以求,实则是在偷读书的懒。想想那些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求知者,看看那些日程表密密麻麻的“学霸”,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懈怠和散漫,而是充满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朝气。 ⑤拿起书本吧,无论是大家经典还是怡情小品,都可一读。手不释卷地去体会那种读书之乐,种种“愚病”自然也就不药而愈。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且根据文意,在文章第④段横线处补上适当的句子。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横线处: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譬如,好些人都有手机依赖症,明明有工作要做,却隔一会儿就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难度:中等 | |
(五)阅读《窗中戏剧》(伊尔泽·爱辛格尔)(德国)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叙述的“戏剧”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女人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写出女人心理的变化过程。 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讶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结尾让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属“意料之外”,而这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概括出前文暗示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女人”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的“我”都是小说故事的见证人,请结合相关文章,说说他们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链接材料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链接材料二】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 本文中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离不开分享。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我们会分享知识、见解、体验。也会去分享美食、雅趣、乐事……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