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晕(yùn)    孜孜(zī)不倦        B.倔(juè)强     闲情逸志(zhì)

C.祈(qí)祷     贮(zhù)蓄           D.摇曳(yè)      陈词滥(làn)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会课上有的同学吟诵了精美绝伦、感人肺腑的诗句。

B.九寨沟风景秀丽,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真令人流连忘返

C.同学们刻苦钻研,相互之间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D.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制约中国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德吧!”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讽刺和批判了英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

B.在《海盗生活》中,写了三个小海盗汤姆、乔、蓓姬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充分地表现了三个少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

C.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哈克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威胁的困境。

D.《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冒险经历。

 

二、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目睹坟地惨案后,汤姆和哈克采取了什么做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根据课文默写。

①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②明月别枝惊鹊,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

⑥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中庭地白树栖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老舍《济南的冬天》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1.下列句中与“其虫旧曾有之”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 其间千二百里                   D.而置之其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为两段                        ⑵土人之“傍不肯”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出声。如者十年。一日,自觉豁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注】国朝:指清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遂暗记不出声  复:              者十年        是:        

③自觉豁        然:              托词因病废学者  或:        

2.下列句中的“之”与“盖积苦精力之应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其虫旧曾有                 B. 是吾剑所从坠

C. 故时有物外趣               D. 学而时习

3.翻译下列语句。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译文:

②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

译文: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线句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征?

2.文中加点词语“静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段中画线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绎成长的浪漫。

请以“被温暖照亮”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抒情。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书写整洁,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