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心无旁鹜( wù ) 自诩( xǔ ) B.晶莹剔( tī )透 婆娑( suō ) C.轻装淡抹( mó ) 迸(bìng)溅 D.脍灸(zhì)人口 粗犷( guǎng )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倡导全民读书,打造书香钢城”的活动在我市开展得如火如荼。 B.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出心裁、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春节去海南度假,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
|
| 3. 难度:中等 | |
|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A.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怠慢。 B.以彰其咎 彰:表明 C. 以咨诹善道 诹:询问。 D.察纳雅言 雅:美丽的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中没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腾讯已明确表示微信业务暂不收费,否认收费流言纯属谣传。 B.我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C.在根雕艺术节上,使惟妙惟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D.清明将到,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安保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平安祥和过节。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面是某小组收集的网上关于雾霾天气的“神吐槽”。请你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说说这些“神吐槽”有什么共同的妙处。写出三点。(3分) (1)三九时节雾纷纷,路上行人吸断魂; (2)雾以吸为贵; (3)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4)雾霾霾兮,天昏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 6. 难度:中等 | |
|
(12分) 甫,字子美,京兆①人。少贫不自振②,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于长安。数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③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④,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⑤躁傲诞。 后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 ”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陛下其忍弃之 其一犬坐于前(《狼》) B.武以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从还于京师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县令具舟迎之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数上言( ) (2)会禄山乱( ) (3)亡走凤翔( ) (4)亲诣其家(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
|
| 7. 难度:困难 | |
|
(4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
|
| 8. 难度:困难 | |
|
(4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 报道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这样的死猪肉,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砷元素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多数使用的两种有机砷制剂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计,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 (摘自果壳网,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何作用?(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砷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两种,无机砷有毒性,有机砷没有毒性,因此可以在饲料中大量添加。 B.文章的语言很有分寸,例如“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句,说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是无稽之谈。 C.第⑤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 D.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长期”说明食用时间之长,“大量”说明摄入量之大;如果删去就变成短期微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与实际不符,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
| 9. 难度:困难 | |
|
(5分)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1.依据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第①~②节,具体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 第③~⑦节,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第⑧节,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第⑦节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3分)
|
|
| 10. 难度:困难 | |
|
(14分)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⑪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⑫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4期) 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必须包含“月亮”这个词) (2分) →全家赏月亮→鱼缸养月亮→ 2.赏析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 (3分)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3.研读第⑨段,说说为什么小女儿可以发现“家里养着月亮”,而“我”却不能呢?(3分)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探究问题。 (6分) 【链接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链接二】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1)结合材料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句话的含义。 (2)材料二鲁迅想象中的这幅月景又蕴含着什么深意?
|
|
| 11. 难度:中等 | |
|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②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④ ,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⑩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
|
| 12. 难度:中等 | |
|
在“青春擂台”活动中,同学们走上辩论台,正方辩题是“感恩源于内心”,反方辩题是“感恩源于社会”。小琳担任正方一辩,她将辩题中的“感恩”两字做成图片(如右图),她想在立论中将此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请你用一两句话帮她完成与之相关的陈述。字数80字左右(6分)
|
|
| 13. 难度:困难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初三的孩子们,初三这条人生之路,也许是康庄大道,也许是崎岖小路。但因为有信念指引,你就不会迷茫;因为有亲人朋友等的陪伴,你就不会孤独。人在旅途,我们必须要风雨兼程。 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你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明白的道理; (2)文体记叙文; (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4)不少于6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