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201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2)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 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天街小雨润如酥,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沉舟侧畔千帆过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 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8)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9)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相见欢)

(10)同学们即将结束初中生活,在跟好友话别之际,我们可以选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给同学留言,这两句诗是:                 

 

二、书写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 猎( )    (2)( )   (3) 鞠躬尽cuì( )  (4) 浩hàn( )无垠

南京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班级为此开展“话说南京明城墙”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南京明城墙外廓周长超过60公里,总长度不但世界第一,而且全国第一。

B 为提升“显山、露水、见城、透绿”的景观,市政府花大力气修缮了明城墙。

C 站在位于古鸡鸣寺北面的台城上,可以看见玄武湖、紫金山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

D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刻有铭文的城墙砖以及城墙砖拓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安全的考虑,又修筑了外城墙,先后开了18座城门。

②今天,那一座座城门已经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文化价值日渐凸显。

③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13座。

④在南京2500年建城史中,城门建筑规格最高、价值最大的当属明代。

⑤岁月流逝,一座座城门,有的保留,有的损毁,有的湮没。

A ③①④⑤②      B ③①④②⑤     C ④③①⑤②       D ④①③②⑤

 

四、其他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以下是新浪网上的一则微博新闻,请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南京发布 V:【      】“长在城墙、挨着城墙长的植物要定期清除,否则要么根系延伸引起城墙的鼓胀塌陷,要么墙面长期阴暗潮湿,加重砖面风化。”所以,保护城墙得定期“理发”。南京市园林局公布方案,明城墙外侧15米范围内,挨着城墙根的密集竹林、墙面上的爬山虎都要被清除,还城墙自由呼吸的空间。

 

五、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一个小学生在中华门城楼游玩,拿出小刀准备在城墙上刻画。 如果当时你恰好在场,你会怎么劝阻他?(2分)

 

六、其他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根据要求对韦庄《台城》一诗进行书写和书法赏析。(5分)

1.用正楷字在田字格内抄写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3分)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根据要求,判断下面三幅书法作品属于哪种书体。

   选择恰当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A                         B                        C

   是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②   是行书,字体飘逸灵动。

 

七、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古诗阅读】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②征虏亭:亭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北。③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曾起兵在此讨伐叛军。④幕府:山名。东晋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

8.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3分)

1.诗中体现国家存亡“在德不在险”的诗句是“          ”。(1分)

2.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2分)

 

八、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文阅读】

核工记

〔清〕宋起凤

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株。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垛子。②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和尚。③小陀(tuó):小和尚。④浮屠:宝塔。⑤舣(yì):船靠岸。⑥半规:半圆。

1.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延纳/状B.距/滩半黍

C.舣舟处/当寺阴D.杂疏/星数点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长五分(   )(2)雉历历可数(   )

(3)松下凿双(   )  (4)睡足兴乃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松外东来一衲,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4.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枫桥夜泊》之意。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     表现“夜半”,通过     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     点明是“客船”。

 

九、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1.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的观点是:                  ,【学者观点】中学者的观点是                  。(2分)

2.对照材料内容,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到相对应的词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3.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两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2分)

翻译家:         翻译作品:《    

翻译家:         翻译作品:《    

4.【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为什么谈到“E-mail”一词的演变?(3分)

5.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3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1.根据提示,梳理文中田埂上的麦子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长出了麦苗,兴奋       发现长错了地方,           被人认出,高兴      

满分5 manfen5.com被彻底遗忘,           理解农人,执着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4分)

(1)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在田野上,也在这一粒麦子上。(加点字“抹”跟“照”比起来好在哪里?)

(2)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这句话看起来没有“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表达简洁,但表达效果更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文章第三段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麦地里的麦子有何作用?(3分)

4.一粒麦子为什么在田埂上能长得这么好?下列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 麦子本是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        

B 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

C 它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D 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5.请结合全文,说说“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3分)

 

十、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过无数次的尝试。当你第一次尝试失败以后你是否会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也许会成功,也许还会失败,但一定会有收获。人就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成长起来的请以“再试一次”为题,根据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