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

B.书房布置得简朴文雅,右面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2分)

A.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使大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学校最近又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有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建设好优秀班集体的关键。

D.广西桂林文氏四兄弟通过《新闻联播》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名著阅读。(6分)

1.《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作者是         (国籍)作家              。(2分)

2.《格列佛游记》中写道:“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这两大危机一个是                           ;另一个是                           。(2分)

3.《格列佛游记》是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2分)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3分)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2分)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袁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3分)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朱敦儒的《相见欢》一词,完成题目。(6分)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②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③倩:请。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3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晏殊初仕》 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4 分)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宴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宴欢会。④批除:御点上任。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值御试进士(   )           ②执政莫所因(     )

③上加其诚实(   )           ④至大用(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荐之于朝廷

A.行者休于树

B.余将告于莅事者

C.苛政猛于虎也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惟 殊 杜 门 与 兄 弟 读 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 分)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阅读傅全章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③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④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⑤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⑥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⑦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我曾在课堂上建议学生把古人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改作“乐”字,为什么?虽然学生每天坐在同一地方,但每天都获取了新的知识,使自己得到了新的充实,人的文化素养又有了新的提高,不应该为此高兴快乐?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10期)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

2.作者在第②段列举了不同人的种种想法,目的是什么?(4 分)

3.选文和下面一则链接材料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反,结合自己的阅读或成长体验,说说自己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4 分)

【链接材料】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景色在不断变幻,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这样,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就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 “收获”这朵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八下课文 刘心武《错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文后题目。(10分)

1“阿!闰土哥,——你来了?……”

2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5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6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7“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8“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9“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⑩“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11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

1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1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找出选文中两处对比,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4分)

2.有人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没有消失,你同意哪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3分)

3.人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3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何慧娟的散文《父亲和他的二胡》一文,完成题目。(20 分)

①我家的墙上挂着一把二胡,那是我上小学时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给他的。没事的时候,父亲总喜欢从抽屉里取出珍藏的松香,点着了仔仔细细滴在琴筒上,就开始了他的“二胡独奏”。父亲最喜欢拉苦音慢板,偶尔也拉几曲草原民歌,那种很容易让人想起蓝天、白云、草场、马群的调子。有时候,父亲在一边拉,我就在一边跟着哼唱,每当唱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时,父亲的身子随悠长的调子晃动着,眼睛却从窗口望出去,一直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仿佛那里真有葱翠碧绿的千里草原,有云絮,有羊群,有清澈畅亮的河流……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喜欢父亲的二胡了,我甚至慢慢地开始怨恨父亲,恨他一辈子没有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只会守在家里拉拉二胡看看书,做一副悲天悯人状。特别是高考落榜后,我更是烦透了父亲,每当他拉起二胡,我就心烦意乱,嚷着“难听死了”,不许他拉。直到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了,我竟当面让他把二胡拿走。父亲一下子把二胡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走似的,嘴里喃喃地说:不能拿!不能拿!”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他的朋友,仿佛向朋友求助似的。从那以后,父亲当着我的面再也不拉二胡了。

③后来我就离家走了。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十多年。

④一天下午,在我居住的机关大院,突然响起了悠扬的二胡声,那如泣如诉的苦音慢板,让我依稀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惊异于演奏者的技艺,纷纷涌到院子里向飘出声音的窗口张望着、探寻着。我忽然心里很激动,由那浑厚、朴质的声音,我想到了父亲,想到父亲年轻时拉二胡的神态、眼神,心中很是懊悔。父亲的一生很凄苦,一个人拉扯着我既当爹又当妈,我年纪小不懂事,父亲只能借拉二胡排遣他无人能解的苦闷和孤寂。而这唯一的爱好还不被我理解。我突然生出一种要急于回家的冲动,我很想执着父亲的手,恳切地求他原谅,然后再为我拉上一段苦音。

⑤在一个亮丽的深秋下午,我回到了久别的父亲身边,父亲惊喜地望着我,拉了一曲又一曲。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有个乐器班看上了这把二胡,随父亲出价要买。父亲说送二胡的人已经死了,这是故人唯一的纪念,他要带到棺材里。我动情地握着父亲的手,急切地说:“对,不能卖!不能卖!”

⑥父亲的眼里有一种晶莹的东西一闪一闪的,他慈爱地望着我,所有亘在我与父亲间的隔膜在这一瞬间都冰消雪融了。

1.根据全文内容,写出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5分)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5分)

3.当父亲告诉我,他拒绝一个乐器班购买他的二胡,要把它带到棺材里时,“我”动情地握着父亲的手,急切地连说“不能卖”,原因有哪些?(6分)

4.选文第②段与课文《背影》中的一段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父亲的不理解。参考链接材料,揣摩一下选文这样写在行文上和感情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链接材料】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作文(60 分)

请以“我曾经如此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内容富有真情实感;

⑶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