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假如我是一(cóng) 荆棘,我愿意长成一道绿色的(zhà) 栏,把房子守护;假如我是一(wān) 月亮,我愿意在凄寒的夜里伴你而行,让你不再寂寞;假如我是一(lǚ ) 阳光,我愿意穿越时空的距离,将万物温暖。
|
|
| 2. 难度:简单 | |
|
课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将绳子一拉,便 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3.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5.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6.李白《峨嵋山月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峨眉山月半轮秋, 。” 7.《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家思亲深情的名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 8.《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 ,《孙权劝学》选自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名作《 》。
|
|
| 3.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
| 4. 难度:简单 | |
|
在1-3单元中,我们接触到了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司马光笔下的吕蒙等人物形象,请选择一个对他用一句话做简要评析。(2分)
|
|
| 5. 难度:简单 | |
|
《童年》的作者高尔基,在小说发表后写了有这么一段话:(4分) “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1.段中的“她”是小说主人公 的外祖母,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2分)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童年》中一个关于外祖母形象的情节。(2分)
|
|
| 6. 难度:简单 | |
|
父亲的秘密(14分) ⑴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⑵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⑶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⑷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⑸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捡。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⑹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⑺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⑻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⑼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⑽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⑾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予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⑿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选自《天下阅读·感恩美文》,文/周海亮)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空格:(4分) 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 ;(2) 。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3分)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点评。(3分)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选( )句点评: 。 4.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4分)
|
|
| 7. 难度:简单 | |
|
勇气(11分) ①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②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呲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求饶。 ③旁观的学生或(用冷淡的神色来对待或看待) ,或者起哄嘻笑,或者胆战心惊地一走了之,除了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他看到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④高个子朝着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的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 ⑤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 ⑥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⑦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那两个新生也成了(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少年,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①柔弱—— ②恶行—— (2分) 2.第③⑦段中带括号的内容,如果用成语取代,应该用哪两个成语?(2分) 答:⑵ ⑸ 3.作者的描述使罗伯特·比尔与拜伦的性格跃然纸上,你能说说他们的性格吗?(2分) 4.拜伦对罗伯特·比尔给予帮助的方法是“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你赞成这种方式吗?如 果是你,你会怎么做?(2分) 5.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
| 8. 难度:简单 | |
|
伤仲永(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①父异焉 ( )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③贤于材人远矣 ( ) ④赏赐百千强 ( ) ⑤对镜帖花黄 ( ) ⑥卿言多务,孰若孤?( ) 2.写出文中属于侧面描写的句子两句:(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
| 9. 难度:简单 | |
|
卖油翁(11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尝射于家圃 ( )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 ③尔安敢轻吾射! ( ) ④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用“/”在应停顿处划开。(四处,每处0.5分,2分) 乃 取 一 葫 芦 置 于 地 以 钱 覆 其 口 徐 以 杓 酌 油 沥 之 自 钱 孔 入 而 钱 不 湿。 4.从这则短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2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写作。(30分) 普希金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你的那些“过去了的”日子,留下 了哪些“亲切的怀恋”?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以“亲切的怀恋”为题,写一篇600字 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