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2012学年江苏仪征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庆(zhào)拮(jū)辙(hé)探得珠(lí)

B.丽(qǐ)阴(huì)桥(zhàn)言简意(hài)

C.山(lán)细 (qiān)繁(yǎn)摇(yè)

D.古(shà)涟(yī)然(wǎng)皱(xié)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因为我们长大了,所以目光变得更深沉些,心地也变得更宽广些。

B.做事前,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件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C.书房布置得简朴文雅,右面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一个人只有被他人充分理解、信任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了。

B.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不以为然

C.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D.做学问应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好高骛远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   )

A.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并完善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B.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飞速发展中的中国。

C.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

D.膳食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这段话中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文学作品中自然也不乏很多农民的形象,

A.鲁迅笔下的闰土本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农家孩子,却因社会因素变得愚昧麻木

B.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朋友指望着丰收获得更多的收入,但难逃谷贱伤农的悲剧

C.所以也有了这样一群人,陶渊明笔下不堪赋税压迫的农民,躲进了与世无争、和平安宁的桃花源

D.更有陈胜不满暴秦的统治,率领一大批农民揭竿而起。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                    ,诸如此类,都显示时间的印痕。

①例如撕去的日历,飘落的秋叶,老人的白发,美女眼角的鱼尾纹

②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

③随手掇拾几个生活细节

④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二、其他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扬州在宋夹城举行灯会,打扮新的宋夹城,城的通道两侧挂上彩灯xuàn(  )染灯会气fēn(   )和引导游客参观,各城楼上xuán(  )挂彩旗、灯笼,或设计制作成灯景交róng(     )的灯组,到处一派喜庆的景象。

 

三、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9分)

1.          ,正是河豚欲上时。

2.月黑雁飞高,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得无异乎?

4.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5.           宁有种乎?

6.                  ,月如钩。

7.能体现桃花源中人和谐生活之乐的句子是: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综合实践活动(9分)

1.【活动一:名著阅读】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有这样一群人,曹元朗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标榜“新古典主义”,创作的诗却文理不通;褚慎明自诩为“中国新哲学创始人”,这些人整天都讨论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学术问题。看了这些人物的嘴脸,你联想到了《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医生在哪个国家的经历,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3分)

                                                                           

                                                                           

2.【活动二:搜集资料】小明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前四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                              第二                                 (2分)

3.【活动三:专题探究】在搜集气象资料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4分)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雁:                                                                                                

燕: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两首词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宋祁写的是      时的景物,晏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时的景物。这两首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2.评注是—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诗词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点评。请对画横线的语言进行品味赏析                                       

                                                                        (2分) (二)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           )     (2)吾谁与(           )

(3)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4)至有忘其长吏者(     )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如何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有哪几种表现形式?(4分)

                                                                             

                                                                             

3.选文第一段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作用:                                                                        

4.选文第三段“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指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内在的平静和充实”指:                                                             

启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4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作文(60分)

“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时候,那些没开放的,只是未等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等到合适你的季节,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无论是学习中,生活中还是社会中,你等待过吗?请以“等待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等待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