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卷(解析版)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  ) 箕(  ) 出入之(  ) 乏(  ) 州(  )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1.面山而居。

2.聚室而谋。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三、其他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

2.汝心之固,固不可

3.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4.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5.帝其诚:

6.孀妻弱子

7.聚室而谋日: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chéng)山北之(sè) 遂率子孙(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shuāng)妻 始(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rèn) (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sòu) 一(cuò)朔东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赞同)寒暑节(交换)

B.何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也(穷尽)

C.而山不增(加大)惧其不也(停止)

D.七百里(周长)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划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

B.跳往助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1.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作品。

2.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                                   的道理。

 

六、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本文中有不少词语保存在现代汉语里,试将下面成语填完整。

1.奔腾不 

2.移风 

3.诉 

4.真相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八、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十、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意在说明什么?

“笑”:

“长息”: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精读——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居:(   )

②以君力,曾能损魁父丘:(   )

2.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 ②投渤海之尾: ③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