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尴尬(jiān) 歼灭(qiān) 交卸( yù ) 骇( hài ) B 奔丧(bèn) 诘问( jié ) 地窖(yáo) 纳粹( suì ) C 蹒跚(pán) 差使(chāi) 谋杀(móu) 荒谬( miù ) D 琐屑(xiè ) 制裁( cái ) 拂晓( fó ) 阻遏 ( jié )
|
|
| 2. 难度:简单 | |||||
|
选出下列词语全正确的一组( )(2分)
|
|||||
| 3. 难度:简单 | |||||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2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2分)
|
|||||
| 5. 难度:简单 | |||||
|
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
| 7. 难度:简单 | |
|
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常恐秋节至,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4.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6.请写出两句有关战争的诗句: , 。 7.《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一则通讯。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6日电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倒数第三天,在16日上午的谈判中,主办方丹麦没有取得各国谈判代表的同意,试图将自行拟定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对此发展中国家代表纷纷抗议,坚决反对主办方越俎代庖。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气候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在大会上三次拍案而起,他对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直言:“这一举动将严重影响到哥本哈根大会的成功。”巴西、印度、南非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都对中方的表态予以支持。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我的概括: 2.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作为环保主义者的你,请为这次“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拟一条警示标语。(3分) 我拟写的标语是:
|
|
| 9. 难度:简单 | |
|
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划线句构成排比。(4分) 我爱这色彩丰富的世界。我爱红色,因为它是热血的颜色,象征着忠诚和热情;。 , , 。
|
|
| 10. 难度:中等 | |
|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⑧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 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2分) 2.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3分) 3.“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4.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 5.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4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法国沦陷区。德国军官把一位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美国士兵推出来示众。士兵目光炯炯有神地掠过悲愤又无奈的人群,慢慢举起凝着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字来,众人轰动。德国军官震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厥过去。一盆冷水把他浇醒,他又艰难地站起来,突然伸出两只已无手指的血臂,组成一个更大的“V”字,向蓝天伸去。全场一瞬间死一般沉寂,旋即海浪般沸腾。 残暴的德国军官颤栗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竟是这般无处不在,无可匹敌。他垂下头来,看到台下的民众都张开了自己的手臂。 那个德国军官在一刹那间突然明白了他半生都未懂的一个道理:即使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也无法砍去这个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1.美国士兵用中指和食指比画出一个“V”字来,表明什么意义?(3分) 2.文中划线句,写众人为什么先“沉寂”后“沸腾”?这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3分) 3.文中描写美国士兵两次用手打出“V”字,在场的敌人和众人先后有怎样不同的反应?他这一英雄行为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4.本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给本文拟个恰当的标题。(3分) 5.结尾那句话阐明了德国军官突然明白的道理。古近中外阐明同一道理的类似的格言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二句来。(3分)
|
|
| 12. 难度:中等 |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⑾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⒀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⒁所闻,皆叹惋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 ,字 , 代著名诗人。(2分) 2.解释下列实词(2分) ①便要还家 ②咸来问讯 ③乃不知有汉 ④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作者在写这篇课文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理想?(4分)
|
|
| 13. 难度:中等 | |||||
|
草书大王(10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下列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
|||||
| 14. 难度:中等 | |
|
以《那一刻,他(她)很美》为题作文 要求:选择你身边的一个人物,通过一次典型事件,详细刻画一个细节,展示人物美好的品质。字数不少于6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