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江苏灌南实验中学初一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给划线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xía疵( ) bì益( ) juān刻( ) ( )亮 挑( )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4分)

千姿百态 鸦鹊无声  危言耸听  记忆尤新

眼花瞭乱 走头无路  说长道短  美不胜收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古诗文默写。(10分)

1.              ,风正一帆悬。

2.乡书何处达,              

3.《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是:                          

4.               ,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者)《          

5.东风不与周郎便,             。

6.青女素娥俱耐冷,             。

7.梅雪争春未肯降,             。

 

三、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②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③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支持这一做法。④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防止改善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状况。

   句,修改:                                 

   句,修改:                                 

 

四、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名著阅读。

1.《洞中历险》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章叙述了汤姆和     在岩洞里奇妙、曲折,紧张的历险过程。(1分)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分)

 

五、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语文实践。

《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领进了文学的殿堂,用恢宏的气势、深切的情感对文学作品作了生动的描述,使我们心仪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为了表达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我班开展了一次“我爱文学”的课外语文活动。

1.如果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首先起个有文学色彩的名字。(1分)

2.在“小小文学手抄报”中,你将设计哪些多样化的栏目?(不少于三个栏目)(3分)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浣溪沙》一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3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词。(5分)

其足:   吾忘持:    其苗:   今日矣:    苗则矣: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下列“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返归取之

D.而又害之

4.这两则语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6分)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4分)

2.老师的讲课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举两例,做简要的分析。(4分)

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4.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往天堂的电话

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她抬头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女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我告诉你,我们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④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家。”女孩再也说不下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姑娘啊,想家了吧?别哭了,有机会就回家去看看爸爸妈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多少,你可以跟你妈多说一会儿,我少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地往柜台上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呀,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

⑤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你妈妈说话了吗?”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四年了……每次我看见同伴给家里打电话,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

⑥从此,这个乡下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人,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不安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3分)

3.女孩的老家没有通电话,她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可为什么她还要有模有样地给她的妈妈打电话呢?(4分)

4.在本文中第④段写到了来打电话的女孩流泪,第⑤段中又写到了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流泪。他们两人分别为什么流泪?(4分)

(1)女孩流泪是因为:                                         

(2)文叔流泪是因为:                                         

5.本文中的哪一处使你最受感动?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来,并谈谈你的感动是什么?(5分)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表达交流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只有随时留意我们周围的生活,经常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感而发,抒发我们的真情,最终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来。请调动你的积累,搜索你的记忆,采写你熟悉的人和事,说真话,抒真情。

请以“心灵深处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写“秘密”、“回忆”、“烦恼”、“快乐”、“伤痛”……

2.说真话,抒真情,不少于6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