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初二第一次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斯是陋室,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2.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野望》),

3.人在青少年时不努力,到了老年只能悲伤叹息了,这真

是:                          。(用《长歌行》中的句子填空)

4.把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默写完整。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二、其他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老头子zhāng huáng shī cuò,船却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2)老妇人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gōng。                 

(3)将受到历史zhìcái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4)他们头发斑白,脸色sù mù,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修改:把“不要”删去)

B.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C.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篮球,所以姚明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修改:把“姚明”和“我”的位置互换)

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修改:删去“通过”)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从下列备选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父亲爱我的一个片段。注意:要在语段中把运用的词语用线画出来;60字以内。(4分)

焦灼 悠闲 沙哑 颤巍巍 怒不可遏 温声细语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主会场朝阳公园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启动仪式,并为北京青少年集体长跑活动鸣枪。“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新华社北京分社4月29日电)

1.用一句概括材料的主要意思。(2分)

2.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2分)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爱莲说 周敦颐(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4分)                                                                      

3.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文中画单横线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2.文中画双横线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2分)

5.课文结尾“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个女孩子是           (1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⑴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逃生出来。

⑵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第二天,我带了一点钱,去看望他们。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⑶大家都伸出手来为他们进行了捐赠活动。在捐赠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嘟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们身边的地上,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开了缝的玩具熊。

⑷那位母亲指着地上的东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瞧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给翔子家,你有那么多的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捐这个破的?”

⑸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有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

⑹“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⑺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要最好的吗?”

⑻“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妈妈又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捐你最喜欢的。”

⑼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⑽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⑾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喜欢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⑿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要回来的道理?”

⒀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妈妈。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我们一道来到这对父子面前,我把准备好的一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再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这才开了口。(A)她拉过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母亲的手放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就有妈妈了。”

⒁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⒂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贵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为宝贵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⒃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⒄(B)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⒅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⒆但是,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我们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选自《意林》2006第21期,选入有改动。)

1.题目 “高贵的捐赠”具体指什么?请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不超过15字)(2分)

2.第⑸至⒀段对小女孩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了在母亲的教育开导下,小女孩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请摘录文中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使之完整。(3分)

撅着嘴---(        )---(        )---(        )---有些不死心---彻底低了头

3.为什么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摘录原文)(3分)

4.本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至深,特别是几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4分)

5.“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结合文本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那些困境中迫切需要帮助的弱者?(3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五猖会》片段 (7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此文选自(作者)         写的回忆性散文集《              》 。(2分)

2.选文第一段写五猖会是“罕逢”的“盛事”,五猖庙的“奇特”,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结尾又写背书的内容完全“忘却”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3分)

3.你对文中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方法有何评价?(2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作文(50分)

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八、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师读(           )               ②以致师(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师 怒 谓 其 窃 却 弗 受。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3分)

4.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