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2012学年山东省泰安区岱岳区初三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rao)索(se)锐不可(dang )追根源(su)

B.门(kou)默(jian)相形见(chu)花团锦(cu)

C.倔(jiang)取(jue)一气成(he)尽态极(yan)

D.确(zao)(ye)浑身数(jie)吹毛求(ci)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的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亢奋怂恿进退维谷根深缔固

B.屏嶂狼籍力挽狂澜独占鳌头

C.憔瘁沉湎轻歌慢舞一泄千里

D.凛洌迁徒心无旁鹜一代天娇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的书写或划线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月下飞天镜,云升结海楼(海市蜃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遮盖,掩护)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年少万兜鍪,坐断(占领,占据)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C.这样好的天气,同学们来到沂水大峡谷,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泰安自然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许多外地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B.我们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提出的建议。

C.他的耐心帮助,使我重新树立起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D.我们坚信,终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

B.“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C.高尔基对他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D.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对下列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A.这是一个复句,有三个分句组成。

B.“即使”“但”分别是表示假设和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C.“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在句子中作宾语。

D.“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是偏正短语作宾语。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的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勃的绝句《终南别业》。

D.鲁迅先生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是“我”与“阿长”。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衣冠

C.登泰山而天下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2.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4.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的“讽”字是用委婉的话劝告的意思。

B.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个判断句,“于朝廷”是介词结构后置。

D.成语“门庭若市”的意思是门前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地战斗。

D.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2. “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A.信“地”和“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D.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3.对画线部分“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了四处比喻,“状元宰相”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

B.隐晦语和嘲讽语的运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C.字里行间,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D.为全文作结,属于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部分。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是全文的转折点,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

B.第④段运用事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正面论点的正确性。

C.④⑤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是设问句,下文对它做了回答。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

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作用是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

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

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3.文中写池沼用了七句话,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D.三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2. 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3.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4.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侧面描写   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蒲松龄《牧竖》)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①想数十步__      ②号如前状__

③乃舍此彼__      ④既而奄奄僵卧__

2.下列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始望见

B.又转奔

C.久不动

D.竖下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②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4.请简要赏析这片小小说的主要特色。(3分)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时 间

沈从文

分享到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⑤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2.第⑥段“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一句中“这种人”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又说他是“另外一格”?(4分)

3.第⑧段为什么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4分)

 

六、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底气,指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财富、学识、家庭背景、专项技能等都能成为你的底,并产生底气。有了底气,就会不畏山高路遥,就会唱出嘹亮的歌声,就会有生活的方向与动力,就会有了希望……但底气需要积淀,也需要正确对待。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单位名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